[拼音] qì jiǎ tóu gē
[释义] 谓放下武器。表示投降。
[出处] 彭芬《署督部堂与司道绅耆致全省官绅电》:“仍先广行谕告,使众周知:但能弃甲投戈,决不究其既往。”
[拼音] pī jiǎ chí bīng
[释义] 身穿护身衣服,手握武器。指全副武装。
[出处] 汉 荀悦《汉纪 文帝纪上》:“勃在国,常恐惧,每郡守使丞尉行县,勃常被甲持兵。”
[拼音] piàn lín cán jiǎ
[释义] 见“片鳞只甲”。
[出处] 梁启超《新史学·中国之旧史学》:“时或借外国人之著述,窥其片鳞残甲。”
[拼音] piàn lín zhī jiǎ
[释义] 犹片鳞半爪。
[出处] 梁启超《饮冰室诗话》:“昔惟闻海上诸君子传,传诵其诗,有‘入市无屠狗,骄人让沐猴’之句,深以片鳞只甲为憾。”
[拼音] àn jiǎ qǐn bīng
[释义] 收拾起铠甲武器。比喻停止军事行动。
[出处] 晋 司马彪《九州春秋 傅干》:“吴有长江之险,蜀有崇山之阻,难以威服,易以德怀。愚以为可且按甲寝兵,息军养士,定土分封,论功行赏。”
[拼音] qì jiǎ dǎo gē
[释义] 丢弃铠甲,放下兵器。表示战败。
[出处] 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46回:“若是这个月破不的,只可依张子布之言,弃甲倒戈,北面而降之耳。”
[拼音] fèng máo lóng jiǎ
[释义] 凤的羽毛,龙的鳞甲。比喻珍贵之物。
[出处] 明·袁中道《石浦先生传》:“旧有传奇二种,置于笥中,为鼠子嚼坏,凤毛龙甲,竟不存于世。”
[拼音] diū kuī liào jiǎ
[释义] 丢:抛;盔:作战用的金属帽;甲:作战用的金属防护衣。形容吃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情形
[出处] 路遥《平凡的世界》第五卷第四章:“许多人丢盔撂甲,矿帽不时碰落在煤堆中,慌乱得半天摸不着……”
[拼音] ān bù lí mǎ bèi,jiǎ bù lí jiàng shēn
[释义] 甲:铠甲。马不卸鞍,人不解甲。处于高度警惕状态
[出处] 《敦煌变文集 卷一 汉将王陵变》:“鞍不离马背,甲不离将身。”
[拼音] ān bù lí mǎ bèi,jiǎ bù lí jiàng shēn
[释义] 甲:铠甲。马不卸鞍,人不解甲。处于高度警惕状态
[出处] 《敦煌变文集 卷一 汉将王陵变》:“鞍不离马背,甲不离将身。”
[拼音] zhāng jiǎ lǐ yǐ
[释义] 犹言张三李四。
[出处] 汉·张奂《诫兄弟书》:“不自克责,反云张甲谤我,李乙怨我,我无是过,尔亦已矣。”三国·魏·曹操《与王修书》:“张甲李乙,尚犹先之,此主人意待之不优之效也。”
[拼音] àn jiǎ xiū bīng
[释义] 收拾起铠甲武器。比喻停止军事行动。
[出处] 东汉 班固《汉书 韩信传》:“当今之计,不如按甲休兵,百里之内,牛酒日至,以飨士大夫,北首燕路,然而发一乘之使,奉咫尺之书以使燕,燕必不敢不听。”
[拼音] jiě jiǎ dǎo gē
[释义] 谓敌方战士归顺,转向攻击。
[出处] 《北史·越王侗传》:“若王师一临,旧章誓睹,自应解甲倒戈,冰销叶散。”
[拼音] jiān jiǎ lì bīng
[释义] 加固盔甲,磨砺武器。指作好战斗准备。
[出处] 战国·韩·韩非《韩非子·五蠹》:“坚甲厉兵以备难,而美荐绅之饰。”
[拼音] jiě jiǎ xiū shì
[释义] 卸下盔甲让士兵休息。谓不再战斗。
[出处] 汉·张昶《西岳华山堂阙碑铭》:“昔萧相辅佐之功,功冠群后,弗以加之,遂解甲休士,阵而不战。”
[拼音] fù zhōng lín jiǎ
[释义] 鳞甲:比喻人多巧诈之心。比喻居心险恶
[出处] 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蜀志·陈震传》:“孝起前临至吴,为吾说正方腹中有鳞甲,乡党以为不可近。”
[拼音] fēng bīng cǎo jiǎ
[释义] 犹言草木皆兵。
[出处] 《水浒传》第九五回:“况我兵惊恐,凡杯蛇鬼车,风兵草甲,无往非撼志之物。”
[拼音] bèi jiǎ zhí bīng
[释义] 甲:古代打仗时军人穿的护身衣服。兵:兵器。身穿护身衣服,手握武器。指全副武装。
[出处] 北齐·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诫兵》:“吾见今非昔比世士大夫,才有气干,便倚赖之,不能被甲执兵,以卫社稷,但微行险服,逞弄拳腕。”
[拼音] ān bù lí mǎ,jiǎ bù lí shēn
[释义] 甲:铠甲,古人打仗时穿的护身衣。马不卸鞍,人不解甲。处于高度警惕状态。
[出处] 唐《敦煌变文集·卷一·汉将王陵变》:“鞍不离马背,甲不离将身。”
[拼音] àn bīng shù jiǎ
[释义] 案:通“按”,手抚;兵:兵器;束:捆束;甲:盔甲。放下兵器,捆束铠甲。指停止作战
[出处] 晋 陈寿《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》:“若不能当,何不案兵束甲,北面而事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