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拼音] míng zhū shēng bàng
[释义] 比喻出色的父亲生出出色的儿子
[出处] 《三辅决录》:“昨日仲将来,文敏笃诚,保家之主也,不意双珠近出老蚌。”
[拼音] mán lái shēng zuò
[释义] 形容强迫。
[出处] 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26回:“岂有此理!这事可是蛮来生作得的吗?”
[拼音] niú mǎ shēng huó
[释义] 比喻饱受压迫剥削的非人生活
[出处] 邹韬奋《经历·高三分院》:“我所做的只是捐了一天的薪水所得,救济在日本纱厂里过牛马生活,罢工后饥寒交迫的中国同胞。”
[拼音] niú jiǎo shū shēng
[释义] 比喻勤奋读书的人
[出处] 《新唐书 李密传》:“以蒲鞯乘牛,挂《汉书》一帙角上,行且读。”
[拼音] róng mǎ shēng jiāo
[释义] 《老子》:“天下无道,戎马生于郊。”陈鼓应注:“生于郊,指牝马生驹犊于战地的郊野。”意谓国家政治不上轨道,连怀胎的母马也用来作战。后以“戎马生郊”指战乱不断。
[出处] 《老子》:“天下无道,戎马生于郊。”陈鼓应注:“生于郊,指牝马生驹犊于战地的郊野。”
[拼音] wěi shēng zhī xìn
[释义] 尾生:古代传说中坚守信约的人,他为守约而甘心淹死。比喻只知道守约,而不懂得权衡利害关系。
[出处] 《庄子·盗跖》:“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,女子不来,水至不去,抱梁柱而死。”《史记·苏秦列传》:“信如尾生,与女子期于梁下,女子不来,水至不去,抱柱而死。”
[拼音] wēn shēng jué jū
[释义] 南朝宋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尤悔》:“温公初受,刘司空使劝进,母崔氏固驻之,峤绝裾而去。”后用“温生绝裾”为去意坚决的典故。
[出处] 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尤悔》:“温公初受,刘司空使劝进,母崔氏固驻之,峤绝裾而去。”
[拼音] xiǎo zǐ hòu shēng
[释义] 泛指少年后辈。
[出处] 唐 韩愈《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》:“小子后生,于何考德而问业焉。”
[拼音] ài zhī yù qí shēng,wù zhī yù qí sǐ
[释义] 喜爱他时,总想叫他活着;讨厌他时,总想叫他死掉。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。
[出处] 《论语 颜渊》:“爱之欲其生,恶之欲其死,既欲其生,又欲其死,是惑也。”
[拼音] huò shēng yú hū
[释义] 忽:古代长度单位,1尺=10寸,1寸=10分,1分=10000忽。指灾祸产生于极细微的因素
[出处] 汉·刘向《说苑·谈丛》:“福生于微,祸生于忽。日夜恐惧,唯恐不卒。”
[拼音] jiàn shì fēng shēng
[释义] 谓遇事雷厉风行。
[出处] 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赵广汉传》:“见事风生,无所回避。”
[拼音] kàn shēng jiàn zhǎng
[释义] 亲眼看着某人的出生和长大。形容对某人非常熟悉
[出处] 元·王晔《桃花女》楔子:“他在我隔壁住,从小里看生见长的。”
[拼音] lán zhī cháng shēng
[释义] 兰芝:兰草和灵芝草。比喻高尚的美德长在。
[出处] 汉·王延寿《鲁灵光殿赋》:“朱桂黝儵于南北,兰芝阿那于东西。”注引:《礼年威仪》:“君乘金而王,其政平,则兰芝常生。”
[拼音] màn yì shēng yōu
[释义] 慢:疏慢;易:轻易;忧:忧愁。疏慢轻易必然坏事,因而产生忧愁。
[出处] 《管子·内业》:“思索生知,慢易生忧,暴傲生怨,忧郁生疾。”
[拼音] míng zhǐ shēng máo
[释义] 名片纸磨得生了毛,字迹模糊了。比喻人的声誉下降,今不如昔
[出处] 五代·王定保《唐摭言》:“刘鲁风投谒所知,为典谒所阻,因有诗曰:‘无钱乞与韩知客,名纸生毛不为通。’”
[拼音] pò sǐ wàng shēng
[释义] 不顾性命危险;不顾一切。
[出处] 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三五回:“[张太太]今日在舅太太屋里听得姑爷果然中了,便如飞的从西过道儿里直奔到这里来,破死忘生的大着胆子上去,要当面叩谢魁星的保佑。”
[拼音] tiān zǐ mén shēng
[释义] 指由皇帝亲自考试录取的第一名儒生
[出处] 宋·岳珂《桯史·天子门生》:“卿乃朕自擢,秦桧日荐士,曾无一言及卿,以此知卿不附权贵,真天子门生也。”
[拼音] xiāng shēng xiāng chéng
[释义] 互相转化,互相促进
[出处] 宋·陈亮《量度权衡策》:“律生而为度量权衡,制器以尽天下之变,是岂可以常法而论其相生相成之义乎!”
[拼音] xiǔ mù shēng huā
[释义] 指由枯转荣,比喻事物得以新生。
[出处] 清·李渔《比目鱼·假神》:“朽木生花,白骨生肌,都亏你再把鸿钧铸。”
[拼音] xiāng yīn xiāng shēng
[释义] 互相承袭,互相促进。
[出处] 明·谢榛《四溟诗话》第四卷:“夫因朴生文,因拙生巧,相因相生,以至今日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