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拼音] tuī chéng dài wù
[释义] 诚:真心;物:他人。以诚心对人
[出处] 《明史·邹智传》:“陛下岂不欲推诚待物哉?由其进身之初,多出私门,先有以致陛下之厌薄。”
[拼音] tuō wù lián lèi
[释义] 指援引类似的事物寄托己意。见“托物引类”。
[出处] 明·王炜《书胡立三先生诗稿后》:“诗之为用,共托物连类,足以寓人不能宣之意。”
[拼音] tuō wù yǐn lèi
[释义] 指援引类似的事物寄托己意。
[出处] 宋 苏轼《答黄鲁直书》:“《古风》二首,托物引类,真得古诗人之风,而轼非其人也。”
[拼音] bó wù jūn zǐ
[释义] 指博学多识的人。
[出处] 《史记 吴太伯世家》:“延陵季子之仁心,慕义无穷,见微而知清浊。呜呼,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!”《后汉书 周荣传》:“蕴椟古今,博物多闻,《三坟》之篇,《五集》之策,无所不览。”
[拼音] huā biān rén wù
[释义] 指八面玲珑、快嘴利舌、幽默机智、活动于有新闻价值场合的人
[拼音] mín bāo wù yǔ
[释义] 民为同胞,物为同类。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。
[出处] 宋 张载《西铭》:“民吾同胞,物吾与也。”
[拼音] wù lí xiāng guì
[释义] 物品离产地越远越贵重。
[出处] 明 沈璟《埋剑记 柔远》:“自古道物离乡贵,人离乡贱;这语话,信非假,到如今转忆家。”
[拼音] wù huá tiān bǎo
[释义] 物华:万物的精华;天宝:天然的宝物。指各种珍美的宝物。
[出处] 唐·王勃《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》:“物华天宝,龙光射牛斗之墟。”
[拼音] àn shì qiú wù
[释义] 在没有光亮的房间寻找东西。比喻读书不得要领,难见成效。
[出处] 《朱子语类辑略 总论为学之方》:“如暗室求物,把火来便照见;若只管去摸索,费尽心力,只是搜索不见。”
[拼音] ài rén lì wù
[释义] 爱护人民,力求有利于人民。
[出处] 先秦 庄周《庄子 天地》:“爱人利物之谓仁。”
[拼音] dào zhí zhī wù
[释义] 跖:人名,传说是先秦时起义军领袖,封建社会称之为盗跖,代指坏人;物:物品。指盗贼抢劫来的东西。
[出处] 清·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38回:“这银子是我们江南这几个人的,并非盗跖之物,先生如何不受?”
[拼音] fǔ shì chóu wù
[释义] 谓治政理事,待人接物。
[出处] 宋·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卷十五:“后之君子,穷而讲道明理,达而抚世酬物,谨无着一能读书之心横在胸中也哉!”
[拼音] gé wù qióng lǐ
[释义] 穷究事物的道理。
[出处] 明·方孝孺《答郑仲辩》:“其无待于外,近之于复性正心,广之于格物穷理。”
[拼音] hòu dé zài wù
[释义] 旧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。
[出处] 《周易 坤》:“《象》曰:地势坤。君子以厚德载物。”
[拼音] jiǎo shí màn wù
[释义] 矫时,矫正时俗。慢,傲慢。指对现实不满,态度傲慢。
[出处] 《后汉书·弥衡传》:“少有才辩,而尚气刚傲,好矫时慢物。”
[拼音] jì rén lì wù
[释义] 谓救助别人,对世事有益。
[出处] 宋·朱熹《记外大父祝公遗事》:“公每清旦辄携粥药造之,遍饮食之而后返,日以为常,其他济人利物之事不胜记,虽倾资竭力无吝色。”
[拼音] kāi wù chéng wù
[释义] 开:开通,了解;务:事务。通晓尤物之理,得以办好各种事情。
[出处] 《周易 系辞上》:“夫《易》,开物成务,冒天下之道,如斯而已者也。”
[拼音] qiān qiū rén wù
[释义] 名垂后世的人物。
[出处] 清·赵翼《赤壁》诗:“千秋人物三分国,一片山河百战场。”
[拼音] rén chóu wù ráng
[释义] 稠:稠密,多。穰:丰盛。人口众多,物产丰盛。形容城市繁荣昌盛的景象。
[出处] 元·胡用和《粉蝶儿·题金陵景》套曲:“人稠物穰景非常,真乃是鱼龙变化之乡。”
[拼音] tǐ wù yuán qíng
[释义] 谓诗赋的状物与抒情。语本晋陆机《文赋》:“诗缘情而绮靡,赋体物而浏亮。”
[出处] 语出晋·陆机《文赋》:“诗缘情而绮靡,赋体物而浏亮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