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[拼音] áo yá jí qū - [释义] 聱牙:不顺口;佶屈:曲折。指文章读起来不顺口。 - [出处] 唐 韩愈《进学解》:“周浩殷盘,佶屈聱牙。  
- [拼音] mó yá záo chǐ - [释义] 咬牙切齿。形容凶狠的样子。 - [出处] 清·钱谦益《刻序》:“呜呼!天地间之元气终不可以灭己,而谗夫小人磨牙凿齿者,相仍而未艾。”  
- [拼音] yá qiān yù zhóu - [释义] 卷型古书的标签和卷轴。借指书籍。牙,象牙;玉,美玉。形容书籍之精美。 - [出处] 《隐居通议·古赋一》引宋·傅幼安《味书阁赋》:“黄帘绿幕之闭,牙签玉轴之藏,出则连车,入则充梁。”清·余杯《板桥杂记·丽品》:“绮窗绣帘,牙签玉轴,堆列几案。”  
- [拼音] zī yá liè zuǐ - [释义] 见“龇牙咧嘴”。 - [出处] 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四十七回:“杨雄、石秀都跟出前厅来看时,只见杜兴下了马,入得庄门,见他模样,气得紫涨了面皮,龇牙露嘴,半晌说不的话。”  
- [拼音] kē yá liào zuǐ - [释义] 多嘴多舌。 - [出处] 元 王子一《误入桃源》第三折:“我这里道姓呼名,他那里嗑牙料嘴。”  
- [拼音] xīn fù zhǎo yá - [释义] 心腹:比喻亲信;爪牙:比喻辅佐的人。指亲信羽翼 - [出处] 《魏书》:“尚自少侍从,尽诚竭节,虽云异姓,其犹骨肉,是以入为腹心,出当爪牙。”  
- [拼音] tiāo yá liào chún - [释义] 摇动嘴唇。谓吵嘴,争吵。 - [出处] 元·无名氏《举案齐眉》第二折:“又不是挑牙料唇,只待要寻争觅衅。”  
- [拼音] hán yá dài jiǎo - [释义] 见“含牙带角”。 - [出处] 《淮南子·修务训》:“含牙戴角,前爪后距。”  
- [拼音] dài fā hán yá - [释义] 见“戴发含齿”。 - [出处] 清·洪昇《长生殿·骂贼》:“雷海清呵!若不把一肩担,可不枉了戴发含牙人是俺。但得纲常无缺,须眉无愧,便九死也心甘。”  
- [拼音] áo yá qū qū - [释义] 形容文辞艰涩难读 - [出处] 清 钱谦益《题归太仆文集》:“推公之意,其必以聱牙诎曲不识字句者为古耶?”  
- [拼音] pán shí quǎn yá - [释义] 盘石:巨石。指分封宗室以巩固其统治 - [出处] 《晋书·武十三王等传论》:“文昭武穆,方驾于鲁、卫、应、韩;盘石犬牙,连衡于吴、楚、齐、代。”  
- [拼音] kē yá liào zuǐ - [释义] 多嘴多舌 - [出处] 元 无名氏《举案齐眉》第三折:“咱与你甚班辈,自来不相会,走将来嗑牙料嘴。”  
- [拼音] kè zuǐ liáo yá - [释义] 搬唇弄舌。课,用同“嗑”。 - [出处] 明·陶宗仪《南村辍耕录·连枝秀》:“锦心绣腹,宣扬《老子》经文,发科打诨,不离机锋;课嘴撩牙,长存道眼。”  
- [拼音] hán yá dài jiǎo - [释义] 亦作“含牙戴角”。有牙有角,形容兽类。 - [出处] 《淮南子·兵略训》:“凡有血气之虫,含牙带角,前爪后距。”  
- [拼音] mó yá fèi zuǐ - [释义] 指反复琐碎的谈话或争论 - [出处] 清·西周生《醒世姻缘传》第55回:“我的性儿你是知道的,我是合你磨牙费嘴的人么?”  
- [拼音] gōu zhǎo jù yá - [释义] 指鸟兽尖曲、锋利的爪、牙。比喻人的凶恶残暴。也比喻武装军队。 - [出处] 西汉 刘安《淮南子 本经训》:“凤皇不下,句爪、居牙、戴角、出距之兽于是鸷矣。”  
- [拼音] mó yá shǔn xuè - [释义] 磨利牙齿,吮吸鲜血。多形容像野兽一样嗜杀。 - [出处] 唐·李白《蜀道难》:“朝避猛虎,夕避长蛇,磨牙吮血,杀人如麻。”  
- [拼音] gāo yá dà dào - [释义] 三代军队里的大旗。指军中的旗帜。比喻声势显赫。 - [出处] 宋 欧阳修《相州昼锦堂记》:“然则高牙大纛,不足为公荣。”  
- [拼音] chǐ yá yú lùn - [释义] 比喻随口称誉的话 - [出处] 《南史 谢脁传》:“士子声名未立,应共奖成,无惜齿牙馀论。”  
- [拼音] chǐ yá chūn sè - [释义] 形容爽朗地大笑。 - [出处] 宋·陶彀《清异录·作用》:“娄师德位贵而性通豁,尤善捧腹大笑。人谓师德笑,为齿牙春色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