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拼音] piāo rán yù xiān
[释义] 飘飘然将要飞升成仙。比喻人的神态、动作轻盈飘忽如同神仙,也形容人的感受轻松爽快、沾沾自喜
[出处] 宋·邓牧《伯牙琴·续补·自陶山游云门》:“奇诡万状,使人飘然欲仙,不知在人间世。”
[拼音] tiān lǐ zhāo rán
[释义] 天理:天道。旧称天能主持公道,善恶报应分明
[出处] 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33卷:“你却如何杀了丈夫,劫了十五贯钱,逃走出去?今日天理昭然,有何理说!”
[拼音] xīn rán zì dé
[释义] 心情舒适、自觉得意貌。
[出处] 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鲁丕传》:“士友常以此短之,而丕欣然自得。”
[拼音] rán kāng zì zhào
[释义] 然:同燃,烧;糠:谷壳。烧糠照明。比喻勤奋好学。
[出处] 《南史 顾欢传》:“乡中有学舍,欢贫无以受业,于舍壁后倚听,无遗忘者。夕则然松节读书,或然糠自照。”
[拼音] chǔ zhī yí rán
[释义] 处:处理;之:代词;怡然:安适愉快。形容处理事情不慌不忙、沉着镇定或对待事情很安适愉快
[出处] 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任诞》:“至日,乃往荆州门下书佐家,处之怡然。”
[拼音] chǔ zhī chuò rán
[释义] 处:对待;绰然:宽裕舒缓的样子。形容对待困难或紧急情况能显得从容坦然
[出处] 宋·程颐《明道先生行状》:“人皆病于拘碍,而先生处之绰然。”
[拼音] dà miù bù rán
[释义] 见“大谬不然”。
[出处] 明·张敬修《文忠公行实》:“太师心知其事大缪不然,为解说于上,请以百口保其无他。”
[拼音] dào mào yǎn rán
[释义] 见“道貌岸然”。
[出处] 巴金《家》九:“爷爷从前原也是荒唐的人,他到后来才变为道貌俨然的。”
[拼音] dàng rán wú yú
[释义] 荡:洗涤;荡然:干净的样子。全都毁坏,消失尽净。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或毁坏
[出处] 南朝·梁·任昉《为梁武帝集坟籍令》:“近灾起柏梁,遂逐渠阁,青编素简,一同煨烬,湘囊綖柣,荡然无余。”
[拼音] tài rán jū zhī
[释义] 泰然:毫不在意很放心的样子。形容处理事情不慌不忙、沉着镇定或对待事情毫不在意
[出处] 宋·陈亮《王珪确论如何》:“太宗方奋然有运天下豪杰之心,使新进叠用事,而玄龄泰然居之,不以进退自嫌。”
[拼音] tóng rán yī cí
[释义] 犹异口同声。指大家说得都一样。
[出处] 唐·韩愈《讳辩》:“听者不察也,和而唱之,同然一辞。”
[拼音] huǎng rán zì shī
[释义] 恍然:仿佛;自失:好像失去了什么。形容猛然醒悟后,心神不定的样子
[出处] 明·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第37卷:“程客恍然自失道:‘莫非是做梦么?’”
[拼音] hún rán wú zhī
[释义] 形容糊里糊涂,什么都不知道。
[出处] 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九十九回:“那贼浑然不知,不言不语。”
[拼音] huàn rán rú xīn
[释义] 见“焕然一新”。
[出处] 唐·张彦远《历代名画记·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》:“其有晋宋名迹,焕然如新,已历数百年,纸素彩色未甚败。”
[拼音] huō rán shěng wù
[释义] 同“豁然大悟”。
[出处] 《五灯会元·西天祖师·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》:“祖曰:‘汝被我解。’马鸣豁然省悟,稽首皈依,遂求剃度。”
[拼音] huàn rán bīng shì
[释义] 焕然:流散的样子;释:消散、解除。指像冰遇热消融一般。多比喻疑虑、误会、隔阂等很快消除
[出处] 《清史稿·梅文鼎传》:“复取《授时历草》观之,乃焕然冰释,骀名异而实同,非徒似之而已。”
[拼音] jì rán bù dòng
[释义] 寂:寂静。寂静无声,一点动静都没有。
[出处] 《周易·系辞下》:“《易》无思也,无为也,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天下之故。”
[拼音] táo rán zì dé
[释义] 自己觉得快意。
[出处] 宋·苏轼《杨绘可知徐州》:“坐废十年,陶然自得。”
[拼音] mò rán bù yǔ
[释义] 沉默着不说一句话
[出处] 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16回:“夷吾嘿然不语。”
[拼音] mò rán wú shēng
[释义] 默:静默。不声不响,一句话也不说
[出处] 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梁孝王世家》:“于是景帝默默无声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