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拼音] yì xīng suǒ rán
[释义] 索然:全无,空尽。兴致全无。形容一点兴致也没有。亦作“兴致索然”。
[出处] 《东周列国志》第七十一回:“景公意兴索然。左右问曰:‘将回宫乎?’景公曰:‘可移於梁邱大夫之家。’”清 蒲松龄《聊斋志异 仙人岛》:“绿云顾父曰:“圣人无字门人者,‘孝哉……’一句,即是人言。”王闻之,意兴索然。”
[拼音] huō rán shěng wù
[释义] 同“豁然大悟”。
[出处] 《五灯会元·西天祖师·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》:“祖曰:‘汝被我解。’马鸣豁然省悟,稽首皈依,遂求剃度。”
[拼音] huàn rán bīng shì
[释义] 焕然:流散的样子;释:消散、解除。指像冰遇热消融一般。多比喻疑虑、误会、隔阂等很快消除
[出处] 《清史稿·梅文鼎传》:“复取《授时历草》观之,乃焕然冰释,骀名异而实同,非徒似之而已。”
[拼音] tài rán jū zhī
[释义] 泰然:毫不在意很放心的样子。形容处理事情不慌不忙、沉着镇定或对待事情毫不在意
[出处] 宋·陈亮《王珪确论如何》:“太宗方奋然有运天下豪杰之心,使新进叠用事,而玄龄泰然居之,不以进退自嫌。”
[拼音] jì rán bù dòng
[释义] 寂:寂静。寂静无声,一点动静都没有。
[出处] 《周易·系辞下》:“《易》无思也,无为也,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天下之故。”
[拼音] kǎi rán lǐng nuò
[释义] 慨然:慷慨、爽快。形容很慷慨地答应下来
[出处] 明·无名氏《杨家将演义》第35回:“令婆召孟良入与言其事,孟良慨然领诺。”
[拼音] kè rán ér shì
[释义] 溘然:突然。指人忽然死去
[出处] 清·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·滦阳徐录五》:“忽呼邻里语曰:‘同居三十余年,今长别矣,以遗蜕奉托可乎?’溘然而逝。”
[拼音] kuì rán tài xī
[释义] 喟然:叹气的样子;太息:大声叹气。形容因深有感慨而叹息
[出处] 战国·郑·列御寇《列子·说符》:“伯乐喟然太息曰:‘一至于此乎!’”
[拼音] lǐn rán zhèng qì
[释义] 凛然:整肃而又可敬又可怕;正气:正直的气概。形容极威严的英雄气概,使人敬畏
[出处] 陶斯亮《一封终于发出的信》:“您当时神态是那样地严肃,坦然,眉宇间凛然正气,使我仅有的一点疑问如烟消云散了。”
[拼音] mí rán chéng fēng
[释义] 同“靡然向风”。
[出处] 《明史·张岳传》:“谈虚论寂,靡然成风。”
[拼音] mí rán cóng fēng
[释义] 同“靡然向风”。
[出处] 明·李贽《答马历山书》:“然非龙溪先生五六十年守其师说,不少改变,亦未必靡然从风,一至此也。”
[拼音] mí rán xiàng fēng
[释义] 亦作“靡然乡风”。亦作“靡然乡风”。谓群起效尤而成风气。
[出处] 《晋书·儒林传序》:“故缙绅之士靡然向风,余芳遗烈,焕乎可纪者也。”
[拼音] máng rán zì shī
[释义] 芒然:模糊不清。若有所失而又不知所以的样子
[出处] 战国·宋·庄周《庄子·说剑》:“此天子之剑也。文王芒然自失。”
[拼音] máng rán shī cuò
[释义] 心中迷惑,不知怎么办才好
[出处] 《宋史·夏国传》:“种谔在绥德节制诸军,闻夏人至,茫然失措,欲作书召燕达,战怖不能下笔。”
[拼音] máng rán fèi jiě
[释义] 茫然:渺茫,模糊不清。认识不清,不能理解
[出处] 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82回:“只图讲究古音,总是转弯磨禄,令人茫然费解。”
[拼音] mò rán bù yǔ
[释义] 沉默着不说一句话
[出处] 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16回:“夷吾嘿然不语。”
[拼音] mò rán wú shēng
[释义] 默:静默。不声不响,一句话也不说
[出处] 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梁孝王世家》:“于是景帝默默无声。”
[拼音] tóu jiǎo zhǎn rán
[释义] 头角:比喻显露的才华;崭然:突出的样子。比喻年轻人才华横溢
[出处] 唐·韩愈《柳子厚墓志铭》:“虽少年,已自成人,能取进士第,崭然见头角。”
[拼音] xīn rán zì dé
[释义] 心情舒适、自觉得意貌。
[出处] 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鲁丕传》:“士友常以此短之,而丕欣然自得。”
[拼音] rán kāng zì zhào
[释义] 然:同燃,烧;糠:谷壳。烧糠照明。比喻勤奋好学。
[出处] 《南史 顾欢传》:“乡中有学舍,欢贫无以受业,于舍壁后倚听,无遗忘者。夕则然松节读书,或然糠自照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