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拼音] xuě zhōng sòng tàn
[释义] 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。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。
[出处] 宋 范成大《大雪送炭与芥隐》诗:“不是雪中须送炭,聊装风景要诗来。”
[拼音] shēng líng tú tàn
[释义] 生灵:生民;百姓;涂炭:烂泥和炭火。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。
[出处] 《晋书 苻丕载记》:“先帝晏驾贼庭,京师鞠为戎穴,神州萧条,生灵涂炭。”
[拼音] bīng tàn bù tóu
[释义] 投:投合。比喻彼此合不来
[出处] 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115回:“今日见面,原想得一知己,岂知谈了半天,竟有些冰炭不投。”
[拼音] cāng shēng tú tàn
[释义] 涂:泥淖。形容老百姓像陷入泥坑、掉进火坑那样痛苦。
[出处] 明 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93回:“狼心狗行之辈,滚滚当道。奴颜婢膝之徒,纷纷秉政。以致社稷丘墟,苍生涂炭。”
[拼音] mín shēng tú tàn
[释义] 涂:泥沼;炭:炭火。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。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。
[出处] 《尚书 仲虺之诰》:“有夏昏德,民坠涂炭。”《晋书 苻丕载记》:“先帝晏驾贼庭,京师鞠为戎穴,神州萧条,生灵涂炭。”
[拼音] tú tàn shēng líng
[释义] 涂:泥沼;炭:炭火;生灵:百姓。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。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。
[出处] 《尚书 仲虺之诰》:“有夏昏德,民坠涂炭。”《晋书 苻丕载记》:“先帝晏驾贼庭,京师鞠为戎穴,神州萧条,生灵涂炭。”
[拼音] tú tàn shēng mín
[释义] 涂炭:烂泥和炭火。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
[出处] 明·沈采《千金记·登拜》:“狂秦暴虐,涂炭生民。”
[拼音] wàn mín tú tàn
[释义] 涂:泥淖;炭:炭火。万民如同陷入泥淖坠入火海一般。形容广大百姓陷入极端困苦的境地。
[出处] 《尚书·仲虺之诰》:“有夏昏德,民坠涂炭。”
[拼音] tūn tàn qī shēn
[释义] 战国时,豫让受知于智伯。后,韩、赵、魏三家合力攻杀智伯。豫让为报知遇之恩,矢志复仇。于是漆身为厉,吞炭为哑,改变声音形貌,伺机刺杀赵襄子,事败而死。事见《战国策·赵策一》、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。后以为忍辱含垢,矢志复仇的典实。
[出处] 战国时,豫让受知于智伯。后,韩、赵、魏三家合力攻杀智伯。豫让为报知遇之恩,矢志复仇。于是漆身为厉,吞炭为哑,改变声音形貌,伺机刺杀赵襄子,事败而死。事见《战国策·赵策一》、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。
[拼音] xuě lǐ sòng tàn
[释义] 见“雪中送炭”。
[出处] 唐·德行禅师《四字经·甲乙》:“雪里送炭。”
[拼音] lí shù tú tàn
[释义] 形容人们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地
[出处] 《晋书 刘元海载记》:“黎庶涂炭,靡所控告。”
[拼音] wò tàn liú tāng
[释义] 握炽炭,蹈沸汤。喻不畏危难,敢于用命。
[出处] 《文选·陆倕》:“流汤之党,握炭之徒,守似藩篱,战国枯朽。”
[拼音] ruì záo bīng tàn
[释义] 比喻事物尖锐对立,互不兼容。参见“枘凿方圆”。
[出处] 清王鸣盛《十七史商榷 南史合宋齐梁陈书十二 顾欢论道佛二家》:“愚谓欢所引道经颇确,老子子即佛,本是一人,故无二法……惟与吾儒,则如枘凿冰炭之不相合耳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