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拼音] xuán shēng xuán miè
[释义] 谓产生不久随即消亡。
[出处] 鲁迅《书信集·致陶亢德》:“这种小册子,历来他们出得不少,大抵旋生旋灭,没有较永久的。”
[拼音] miè sī fèng gōng
[释义] 灭:消灭。消灭私念,一心为公
[出处] 唐·元稹《崔倰授尚书户部侍郎制》:“辟名用物者逃无所入,灭私奉公者得以自明。”
[拼音] yān xiāo huǒ miè
[释义] 比喻事物消灭干净。
[出处] 鲁迅《且介亭杂文 忆韦素园君》:“事实不为轻薄阴险小儿留情,曾几何年,他们就都已烟消火灭。”
[拼音] rén bù wèi jǐ,tiān zhū dì miè
[释义] 旧时指人不替自己打算,就会为天地所不容。
[出处] 刘少奇《论共产党员的修养》:“这种人的脑筋,浸透着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,他相信这样的话:‘人不为己,天诛地灭’……他甚至用这一大套剥削阶级的话,来为他的自私自利和个人主义辩护。”
[拼音] shā rén miè kǒu
[释义] 杀害证人以毁灭口供
[出处] 《新唐书·王义方传》:“杀人灭口,此生杀之柄,不自主出。”
[拼音] wáng guó miè zhǒng
[释义] 国家灭亡,种族灭绝。谓一个国家被彻底毁灭。
[出处] 清·严复《论世变之亟》:“故其端起于大夫士之怙私,而其祸可至于亡国灭种,四分五裂,而不可收拾。”
[拼音] miè cǐ zhāo shí
[释义] 此:代词;指敌人;朝食:吃早饭。意思是消灭了这伙敌人再吃早饭。表示消灭敌人的急切心情或对敌人的仇恨蔑视。
[出处] 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成公二年》:“齐侯曰:‘余姑翦灭此而朝食!’”
[拼音] lǔ mǎng miè liè
[释义] 形容做事草率粗疏
[出处] 先秦 庄周《庄子 则阳》:“昔予为禾,耕而卤莽之,则其实亦卤莽而报予;芸而灭裂之,其实亦灭裂而报予。”
[拼音] cháng shēng bù miè
[释义] 长生:生命长存。生命长存,永不死亡
[出处] 元·贾仲文《金童玉女》第一折:“你二人跟我出家,长生不灭。”
[拼音] xīng miè jǔ fèi
[释义] 兴:兴起。使灭绝的重新振兴起来,延续下去
[出处] 明·刘基《杞子来潮》:“胥教胥海,以引以为翼,以继武王周公兴灭举废之心,可也。”
[拼音] fù zōng miè sì
[释义] 宗:祖庙。祀:祭祀。覆宗:推翻祖庙。灭祀:灭了香火,引申为绝了后代。毁坏宗庙,断绝后代。亦作“覆宗绝嗣”。
[出处] 汉·张超《诮青衣赋》:“晋获骊戎,毙怀恭子,有夏取仍覆宗灭祀。”
[拼音] xiāo shēng miè jì
[释义] 不公开讲话,不出头露面。形容隐藏起来,不再出现。
[出处] 《艺文类聚》卷三六引北周庚信《五月披裘负薪画赞》:“禽巢欲远,鱼穴惟深,消声灭迹,何必山林!”
[拼音] huǐ bù miè xìng
[释义] 儒家丧制。谓居丧哀毁,但不应因此丧生。
[出处] 《孝经·丧亲》:“毁不灭性,此圣人之政也。”
[拼音] huǒ miè yān xiāo
[释义] 火苗熄灭,烟云消散。比喻事物消失净尽,不留一点痕迹。亦作“烟消火灭”。
[出处] 晋·傅玄《四言杂诗》:“忽然长逝,火灭烟消。”
[拼音] tāo xíng miè yǐng
[释义] 谓藏匿踪迹,不露于世。
[出处] 北齐·刘昼《新论·韬光》:“物之寓世,未尝不韬形灭影、隐质遐外,以全性栖命者也。”
[拼音] tiān dì zhū miè
[释义] 犹天诛地灭。比喻为天地所不容。
[出处] 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15回:“我等六人中,但有私意者,天地诛灭。”
[拼音] tāo guāng miè jì
[释义] 谓隐藏自己行迹,不使外人得知。
[出处] 唐·无名氏《灵应传》:“妾之先宗,羞共戴天。虑其后患,乃率其族,韬光灭迹,易姓变名,避仇于新平真宁县安村。”
[拼音] miè mén cì shǐ
[释义] 指地方官手中的权力,足以使人破家灭门
[出处] 明·敖英《东谷赘言》上卷:“人有恒言:‘破家县令,灭门刺史。’予谓此言,强宗豪右当常讼之。”
[拼音] huǐ xíng miè xìng
[释义] 损坏形体,消灭本性。
[出处] 元·杨景贤《西游记》第九折:“通天大圣,你本是毁形灭性的,老僧救了你,今次休起凡心。”
[拼音] qīng jìng jì miè
[释义] 指道教的清净无为与佛家的涅盘寂灭之说。
[出处] 唐·韩愈《原道》:“今其法曰:必弃而君臣,去而父子,禁而相生养之道,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