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拼音] bào huǒ qǐn xīn
[释义] 抱火:捧着火种;寝薪:睡在柴草堆上。比喻危机潜伏,人安于险境而不自知。也比喻危机即将出现。
[出处] 汉 贾谊《上陈政事疏》:“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,而寝其上,火未及燃,因谓之安。
[拼音] xīn jiāo huǒ liáo
[释义] 心里急得像火烧着一样。形容十分焦急。
[出处] 柯岩《追赶太阳的人》:“她摸黑坐着,心焦火燎地等着邻家的闺女从夜校回来帮她收拾。”
[拼音] zhāng huǒ sǎn
[释义] 张:展开;火伞:比喻烈日。形容夏天烈日当空,酷热难耐
[出处] 唐·韩愈《游青龙寺赠崔太补阙》诗:“光华闪壁见神鬼,赫赫炎官张火伞。”
[拼音] chuán fēng shān huǒ
[释义] 犹扇风点火。比喻鼓动别人做某种事。多用于贬义。
[出处] 康濯《春种秋收 故事》:“这么传风扇火,直扇得玉翠她爹都受了传染——天天替女儿着急,时时埋怨女儿眼皮太高。”
[拼音] diàn huǒ xíng kōng
[释义] 闪电行于天空。比喻极其迅速
[出处] 郭沫若《洪波曲》第15章:“他思考事物的周密有如水银泻地,处理问题的敏捷有如电火行空。”
[拼音] hú míng gōu huǒ
[释义] 见“狐鸣鱼书”。
[出处] 黄葆桢《扬哲商烈士悼歌》:“军储潜遣五丁运,狐鸣篝火期相从。”
[拼音] huǒ jìn xīn chuán
[释义] 火虽烧完,柴却留传下来。比喻思想、学术、技艺等世代相传。
[出处] 明·寓山居士《鱼儿佛》第四出:“仗猛力精心,斩断牵缠,若不是粉碎虚空,终似那痴拳太软,总火尽薪传也。”
[拼音] huǒ nòu dāo gēng
[释义] 犹火耕。多指比较原始的耕作方法。
[出处] 唐·罗隱《别池阳所居》诗:“黄尘初起此留连,火耨刀耕六七年。”
[拼音] huǒ shān tāng hǎi
[释义] 喻艰难危险。
[出处] 《晋书·张骏传》:“虽有火山汤海,无所辞难,岂寒暑之足避哉!”
[拼音] huǒ shàng nòng xuě
[释义] 比喻易于败亡,事情很容易办到
[出处] 清·李绿园《歧路灯》第74回:“谁知钱不由正经路来的,火上弄雪;不由正经路去的,石沉大海,日减月削,渐渐损之又损,而至于无。”
[拼音] huǒ gēng liú zhòng
[释义] 古代原始的耕种方法
[出处] 南朝 宋 范晔《后汉书 文苑传上 杜笃》:“水耕流种,功浅得深。”李贤注:“以火烧所伐林株,引水溉之而布种也。”
[拼音] jiě yī bāo huǒ
[释义] 比喻不解决问题,只招致危险。
[出处] 《资治通鉴·晋安帝义熙十三年》:“关中华戎杂错,风俗劲悍;裕欲以荆扬之化,施之函秦,此无异解衣包火,张罗捕虎。”
[拼音] liáo ruò guān huǒ
[释义] 谓事理清楚明白,如看火一般。
[出处] 清·黄宗羲《朱康流先生墓志铭》:“二千一百二十五年之治乱,燎若观火。”
[拼音] liǎo rú guān huǒ
[释义] 了:明白。形容看得非常清楚
[出处] 邹鲁《戊甲云南河口之役》:“今有河内来函,读之必了如观火,从此兄等之出而说人,必更有把握矣。”
[拼音] qiāo bīng suǒ huǒ
[释义] 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,一定不会成功。
[出处] 《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》第四卷:“若敲冰而索火,类缘木以求鱼。”
[拼音] rù huǒ fù tāng
[释义] 喻不避艰险。
[出处] 《四游记·老君道教源流》:“入火赴汤,下地上天,灰身没命,愿随大仙。”
[拼音] huǒ guāng zhú tiān
[释义] 火光把天都照亮了。形容火势极大(多指火灾)。
[出处] 明·张岱《海志》:“火光烛天,海水如沸,此来得见海战,尤奇。”
[拼音] huǒ zhú xiǎo xīn
[释义] 火烛:泛指能起火的东西。原指谨防失火。亦泛指处事小心谨慎。
[出处] 清 邗上蒙人《风月梦》第十回:“你点火把送贾老爷回府,你就家去罢。家中门户火烛小心。”
[拼音] wú míng niè huǒ
[释义] 名:称呼;孽:邪。说不出的邪火。指极大的怒气。
[出处] 清 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十五回:“那里我一把无名孽火,从脚跟下直透顶门,只得碍着众亲友不好动粗。”
[拼音] liè huǒ hōng léi
[释义] 形容性情暴躁,爱发脾气。
[出处] 清 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14回:“性子又~似的,煞是不好说话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