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拼音] liè huǒ hōng léi
[释义] 形容性情暴躁,爱发脾气。
[出处] 清 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14回:“性子又~似的,煞是不好说话。”
[拼音] tūn dāo tǔ huǒ
[释义] 古杂剧之一,泛称魔术。
[出处] 汉·张衡《西京赋》:“吞刀吐火,云雾杳冥。”
[拼音] áo yóu fèi huǒ
[释义] 指耗费灯油。多指日夜忙碌。
[出处] 《红楼梦》第二五回:“此时贾赦、贾政又恐哭坏了贾母,日夜熬油费火,闹得上下不安。”
[拼音] bào huǒ cuò xīn
[释义] 厝:同“措”,置放。薪:柴火。把火放在柴草底下。比喻危机即将出现。
[出处] 语出《汉书·贾谊传》:“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,火未及燃,因谓之安,方今之势,何以异此?”
[拼音] zhēn jīn liè huǒ
[释义] 比喻经过严重考验而品质不变。
[出处] 明·徐渭《雌木兰》第二出:“非自奖真金烈火,傥好比浊水红莲。”
[拼音] chūn fēng yě huǒ
[释义] 比喻迅猛之势。
[出处] 左齐《南泥湾屯垦》;“劳动竞赛的热潮,像春风野火一样,迅速遍及整个工地。”
[拼音] cuò huǒ liáo yuán
[释义] “厝”念cuò。放火燎原,喻小乱子酿成大祸患。
[出处] 明·沈德符《野获编·兵部·西南诸捷》:“惟近日东北用兵,聚三大帅娄十万众,尽没辽水,坐成厝火燎原之势,差为不竞耳。”
[拼音] fèn huǒ zhōng shāo
[释义] 犹言怒火中烧。
[出处] 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张鸿渐》:“甲词益狎逼。张忿火中烧,反刀直出,剁甲中颅。”
[拼音] fēng léi huǒ pào
[释义] 形容十分急躁。
[出处] 清 吴研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五十二回:“上前天我们才到上海,货还没有起完,到了半夜里,忽然宪太太来了,风雷火炮的一阵,马上就要开船,脸上很带点怒色。”
[拼音] gāo huǒ zhī fèi
[释义] 膏:点灯的油;膏火:灯火。借指求学的费用。
[出处] 清·霁园主人《夜谭随录》:“欲登第须理旧业读书,欲读书须膏火之费,吾视君皆未易办也。”
[拼音] huǒ jìn huī lěng
[释义] 比喻权势消失。
[出处] 五代·王仁裕《开元天宝遗事·向火乞儿》:“今时之朝彦,皆是向火乞儿,一日火尽灰冷,暖气何在?当冻尸裂体、弃骨沟睿中,祸不远矣。”
[拼音] lǚ tāng dǎo huǒ
[释义] 身入汤火。喻处苦难之境。
[出处] 《旧五代史·晋书·重俊传》:“复御家不法,其奴仆若履汤蹈火,忤其意者,或鞭之,或刃之。”
[拼音] tāng shāo huǒ rè
[释义] 谓生病发高烧。
[出处] 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二十回:“又见他汤烧火热,自己守着他,歪在旁边劝他:‘只养病,别想着些没要紧的事。’”
[拼音] xiāng huǒ zǐ mèi
[释义] 香火:香烛。焚香结拜的姊妹
[出处] 宋·罗烨《醉翁谈录·潘琼儿家最繁盛》:“儿家凡遇新郎君辈访蓬舍,曲中香火姊妹则必酬金来贺。”
[拼音] yān duàn huǒ jué
[释义] 指人烟灭绝。
[出处] 《文选·江淹〈恨赋〉》:“若乃骑叠迹,车屯轨,黄尘匝地,歌吹四起,无不烟断火绝,闭骨泉里。”李善注:“烟断火绝,喻人之死也。”
[拼音] liè huǒ biàn rì
[释义] 在烈火中能辨别玉的好坏。比喻在关键时刻能看出一个人的节操。
[出处] 守朝叶廷圭《海录碎事·人事》:“烈火辨玉,疾风知草。”
[拼音] xiāng huǒ yīn yuán
[释义] 香和灯火都用于供佛,因此佛教称彼此意志相投为“香火因缘”。《北史·陆法和传》:“法和是求佛之人,尚不希释梵天王坐处,岂规王位?但于空王佛所,与主上有香火因缘,且主上应有报至,故救援耳。”
[出处] 《北史·陆法和传》:“法和是求佛之人,尚不希释梵天王坐处,岂规王位?但于空王佛所,与主上有香火因缘,且主上应有报至,故救援耳。”
[拼音] yān huǒ lín jū
[拼音] han fu huo zhe
[释义] 因为寒冷而靠着火取暖的人。
[拼音] jiǎo yáng shì huǒ
[释义] 皎:白而亮。太阳像火一样燃烧。多形容夏日的炎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