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拼音] qīng xián zì zài
[释义] 清静空闲,无拘无束。形容生活安闲舒适。
[出处] 明 冯梦龙《喻世明言》第十四卷:“昼之所思,夜之所梦,连睡去的魂魄,都是忙的,那得清闲自在。”
[拼音] qīng zhuó tóng liú
[释义] 清水和浊水一渠同流。形容美丑、善恶混杂,好坏不分。
[出处] 《晋书·刘毅传》:“今之九品,所下不彰其罪,所上不列其善,废褒贬之义,任爱憎之断,清浊同流,以植其私。”
[拼音] gāo jié qīng fēng
[释义] 高节:高尚的气节;清风:清廉的作风。气节高尚,作风清廉。比喻人品高洁。
[出处] 明·孙明儒《东郭记·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》:“高节清风今已矣,英雄须识时宜。”
[拼音] yuán qīng liú jié
[释义] 源头的水清,下游的水也清。原比喻身居高位的人好,在下面的人也好。也比喻事物的因果关系。
[出处] 先秦 荀况《荀子 君道》:“源清则流清,源浊则流浊。”
[拼音] qīng qīng shuǎng shuǎng
[释义] 指整洁干净或清新凉爽
[出处] 清·韩邦庆《海上花列传》第15回:“好是无啥好,不过清清爽爽,倒像是个娘姨。”
[拼音] dúu qīng dú xǐng
[释义] 独自清白,独自觉醒,不与世俗同流合污。
[出处] 战国·楚·屈原《渔父》:“屈原曰:‘举世皆浊而我独清,众人皆醉而我独醒,是以见放。’”
[拼音] zhèng jiǎn xíng qīng
[释义] 指官吏的政绩显著;社会安定;人民乐业。政简:施行轻微的赋役或减免繁文缛节的政治措施。刑清:很少施用刑罚。
[出处] 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齐太公世家》:“太公至国,修政,因其俗,简其礼。”
[拼音] hǎi yàn hé qīng
[释义] 沧海波平,黄河水清。形容国内安定,天下太平
[出处] 五代·欧阳熙《龙寿院光化大师碑铭》:“旋闻海宴河清,远播民舒物泰。”
[拼音] qīng jìng wú wéi
[释义] 道家语。指一切听其自然,人力不必强为。
[出处] 汉 刘向《说苑 君道》:“晋平公问于师旷曰:‘人君之道如何?’对曰:‘人君之道,清净无为。’”
[拼音] fēng qīng bì jué
[释义] 贪污、舞弊的事情没有了。形容坏事绝迹,社会风气良好。
[出处] 宋 周敦颐《拙赋》:“天下拙,刑政彻,上安下顺,风清弊绝。”
[拼音] qīng tiān bái rì
[释义] 大白天。
[出处] 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一回:“醒来!清天白日,却怎的这等酣睡?”
[拼音] qīng fēng jùn jié
[释义] 清廉正直的风尚,高尚峻伟的气节。
[出处] 唐·韩愈《朝奉大夫尚书度支郎中充天章阁待制王公行状》:“公雍容侍从之列,以清风峻节,为一时所畏。”
[拼音] fēng qīng yuè lǎng
[释义] 风凉爽,月明亮。
[出处] 唐 段成式《酉阳杂俎续集 支诺皋下》:“时春季夜间,风清月朗。”
[拼音] fēng qīng yuè bái
[释义] 微风清凉,月色皎洁。形容夜景幽美宜人。同“风清月皎”。
[出处] 宋 欧阳修《采桑子》词:“风清月白偏宜夜,一片琼田。”
[拼音] lǎn pèi chéng qīng
[释义] 揽辔:拉住马缰。澄清:平治天下。表示刷新政治,澄清天下的抱负。也比喻人在负责一件工作之始,即立志要刷新这件工作,把它做好
[出处] 南朝 宋 范晔《后汉书 党锢传 范滂》:“滂登车揽辔,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。”
[拼音] qīng fēng liàng jié
[释义] 喻人品格高尚,节操坚贞。
[出处] 清·袁枚《随园诗话》第八卷:“然司空图清风亮节,唐季忠臣。”
[拼音] miào wǔ qīng gē
[释义] 美妙的舞蹈,清越的歌声。
[出处] 宋·秦观《一丛花》:“谁料久参差,愁绪暗萦丝,想应妙舞清歌罢,又还对秋色嗟咨。”
[拼音] shén qīng qì lǎng
[释义] ①形容人心神清爽。②形容人长得神态清明,气质爽朗。
[出处] 明·王守仁《传习录》下卷:“平旦时神清气朗,雍雍穆穆,就是尧舜世界。”
[拼音] mù xiù méi qīng
[释义] 目:眼睛;秀:秀丽;眉:眉毛;清:清新。形容人容貌清秀俊美
[出处] 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二回:“更兼目秀眉清,唇红齿白,发挽乌云,指排削玉。”
[拼音] qīng fēng gāo jié
[释义] 喻人品格纯洁,节操高尚。
[出处] 唐·牟融《题赵友》诗:“我有清风高节在,知君不负岁寒交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