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拼音] tú zhī mǒ fěn
[释义] 搽胭脂抹粉。指妇女梳妆打扮。比喻为遮掩丑恶的本质而粉饰打扮;企图掩人耳目。
[出处] 明 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第14卷:“其妻涂脂抹粉,惯卖风情,挑逗那富家郎君。”
[拼音] yī bài tú dì
[释义] 一:一旦;涂地:“肝脑涂地”的省略。一旦失败就肝脑涂地。形容彻底失败;不可收拾。
[出处] 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高祖本纪》:“天下方扰,诸侯并起,今置将不善,一败涂地。”
[拼音] yī tā hú tú
[释义] 形容混乱或败坏到了不可收拾的程度。
[出处] 清 曾朴《孽海花》:“与其顾惜场面,硬充好汉,到临了弄的一塌糊涂,还不如一老一实,揭破真情,自寻生路。”
[拼音] shēng líng tú tàn
[释义] 生灵:生民;百姓;涂炭:烂泥和炭火。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。
[出处] 《晋书 苻丕载记》:“先帝晏驾贼庭,京师鞠为戎穴,神州萧条,生灵涂炭。”
[拼音] xī lǐ hú tú
[释义] 不明白,迷糊,不认真,随意
[出处] 曹禺《和剧作家们谈读书和写作》:“如果写他后悔,稀里糊涂自杀了,就没有多大意思。”
[拼音] hú lǐ hú tú
[释义] 认识模糊;不明事理。也形容思想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。
[出处] 曾朴《孽海花》第三回:“难道龚定庵就这么糊里糊涂的给他们药死了吗?”
[拼音] nán dé hú tú
[释义] 指人在该装糊涂的时候难得糊涂
[出处] 林语堂《中国人之聪明》:“郑板桥曰:‘难得糊涂’。”
[拼音] hú hú tū tū
[释义] 无感觉的,麻木的或茫然的状态
[出处] 明·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第38卷:“口里糊糊涂涂,又说好些,总不过肉麻说话。”
[拼音] hú lǐ hú tú
[释义] 形容不明事理或对事物的认识模糊
[出处] 鲁迅《伪自由书 新药》:“不过对于误服这药的病人,却能够使他不再寻求良药,拖重了病症而至于胡里胡涂的死亡。”
[拼音] gān nǎo tú dì
[释义] 肝胆脑浆溅了一地。形容惨死。也形容竭尽忠诚;任何牺牲都在所不惜。涂:抹。
[出处] 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刘敬叔孙通列传》:“大战十七,小战四十,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,父子暴骨中野,不可胜数。”
[拼音] xìn bǐ tú yā
[释义] 信:听凭,随意;信笔:随意书写;涂鸦:比喻字写得很拙劣,随便乱涂乱画。形容字写得很潦草。也常用作自谦之词。
[出处] 唐 卢仝《示添丁》诗:“不知四体正困惫,泥人啼哭声呀呀。忽来案上翻墨汁,涂抹诗书如老鸦。”
[拼音] mín shēng tú tàn
[释义] 涂:泥沼;炭:炭火。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。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。
[出处] 《尚书 仲虺之诰》:“有夏昏德,民坠涂炭。”《晋书 苻丕载记》:“先帝晏驾贼庭,京师鞠为戎穴,神州萧条,生灵涂炭。”
[拼音] tú tàn shēng mín
[释义] 涂炭:烂泥和炭火。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
[出处] 明·沈采《千金记·登拜》:“狂秦暴虐,涂炭生民。”
[拼音] tú tàn shēng líng
[释义] 涂:泥沼;炭:炭火;生灵:百姓。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。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。
[出处] 《尚书 仲虺之诰》:“有夏昏德,民坠涂炭。”《晋书 苻丕载记》:“先帝晏驾贼庭,京师鞠为戎穴,神州萧条,生灵涂炭。”
[拼音] wàn mín tú tàn
[释义] 涂:泥淖;炭:炭火。万民如同陷入泥淖坠入火海一般。形容广大百姓陷入极端困苦的境地。
[出处] 《尚书·仲虺之诰》:“有夏昏德,民坠涂炭。”
[拼音] dōng tú xī mǒ
[释义] 涂、抹:原喻从事文辞。比喻用笔随便写写画画。
[出处] 五代 王定保《唐摭言 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》:“报道莫贫相!阿婆三五少年时,也曾东涂西抹来。”
[拼音] cāng shēng tú tàn
[释义] 涂:泥淖。形容老百姓像陷入泥坑、掉进火坑那样痛苦。
[出处] 明 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93回:“狼心狗行之辈,滚滚当道。奴颜婢膝之徒,纷纷秉政。以致社稷丘墟,苍生涂炭。”
[拼音] hú tú dào dǐng
[释义] 人头脑十分不清楚或不明事理
[拼音] hú tú chóng
[释义] 不明事理的人
[出处] 清·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20回:“云岫这东西,不给他两句,他当人家一辈子都是糊涂虫呢。”
[拼音] hú tú zhàng
[释义] 算不清楚的账,比喻弄不清楚的问题
[出处] 路遥《平凡的世界》第三卷第15章:“咱们虽说赚了一点钱,可这是一笔糊涂账!这钱是咱们两个苦熬出来的,但家里人人有份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