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拼音] guǐ yán fú shuō
[释义] 虚假不实的话。
[出处] 《资治通鉴·梁武帝太清元年》:“[侯景]衅暴恶盈,侧首无托,以金陵逋逃之薮,江南流寓之地,甘辞卑礼,进孰图身,诡言浮说,抑可知矣。”
[拼音] gū xuán fú jì
[释义] 形容孤立而没有依托。
[出处] 清·冯桂芬《公启曾协揆》:“[上海]势居下游,无险可扼。蕞尔区,孤悬浮寄,数十里外皆贼兵。”
[拼音] chén fú fǔ yǎng
[释义] 形容人、事物、时势的盛衰。
[出处] 汉·刘安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:“与道貌沉浮俯仰。” 高诱注:“沉浮犹盛衰。”
[拼音] cóng sú fú chén
[释义] 顺着世俗或浮或沉。指能够随着世俗或时势的变化而变化。
[出处] 汉 司马迁《报任少卿书》:“故且从俗浮沉,与时俯仰,以通其狂感。
[拼音] fú làng bù jīng
[释义] 浮浪:行为轻薄放荡;不经:不守礼法规则。形容行为放纵任性,不受约束
[出处] 明·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第32卷:“若为妾而触父,因妓而弃家,海内必以兄为浮浪不经之人。”
[拼音] fú píng duàn gěng
[释义] 浮萍:浮在水上的萍草;梗:草木茎。比喻漂泊无定的人
[出处] 清·夏敬渠《野叟曝言》第11回:“到家时,养起头发,听凭父母择一头亲事,结果终身,再不作浮萍断梗,路柳墙花了。”
[拼音] fú tóu huá nǎo
[释义] 犹言油头滑脑。形容人轻浮狡猾。
[出处] 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一○四回:“座中几个人,都是浮头滑脑的,没有甚么事可记。”
[拼音] fú shōu lè suǒ
[释义] 见“浮收勒折”。
[出处] 《清史稿·高宗纪四》:“辛酉,以图思德劾苏墧浮收勒索,命袁守侗等严鞫之。”
[拼音] shén duǎn qì fú
[释义] 谓心性浅薄浮躁。
[出处] 明·高攀龙《困学记》:“学者神短气浮,便须数十年静力,方得厚聚深培。”
[拼音] fú cí qū shuō
[释义] 浮:空虚不实;曲说:指言语偏激。虚浮不实的词句,偏颇不正的言论
[出处] 《清史稿·张煌言传》:“凭陵风涛,纵横锋镝,今逾一纪矣,岂复以浮词曲说动其心哉!”
[拼音] fú jì làng zōng
[释义] 谓行踪不定。
[出处] 明·陈铎《山坡羊·怨别》套曲:“一任他浮迹浪踪,终须是有个相逢。”
[拼音] xīn fú qì cū
[释义] 见“心粗气浮”。
[出处] 茅盾《第一阶段的故事》:“我们年青人,心浮气粗是有的,可是没有成见。”
[拼音] fú yún zhāo lù
[释义] 漂浮的云彩,清晨的露水。比喻时光易逝,人生短促。
[出处] 《周书 萧大圜传》:“人生若浮云朝露,宁俟长绳系景,实不愿之。执烛夜游,惊其迅迈。”
[拼音] fú shí chén mù
[释义] 见“浮石沉木”。
[出处] 汉·陆贾《新语·辨惑》:“夫众口之毁誉,浮石沉木,群邪所抑,以直为曲。”
[拼音] fú bǐ làng mò
[释义] 谓多余累赘的文字。
[出处] 清·恽敬《答来卿》:“禹之功德从何处赞扬?故止此数言唱叹之。知此,虽著述汗牛充栋,岂有浮笔浪墨耶?”
[拼音] làng jì fú zōng
[释义] 到外漫游,行踪不定。
[出处] 元·白朴《梧桐雨》第四折:“想当日恨冲冲,乱离间家业空,浪迹浮踪,水远山重。”
[拼音] chéng fú fú hǎi
[释义] 桴:小筏子。乘小筏子浮游海外。比喻远行
[出处] 春秋·鲁·孔丘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道不行,乘桴浮于海。”
[拼音] fú cuì liú dān
[释义] 翠:青绿色。丹:朱红色。青绿、朱红的颜色在流动和浮现。形容色彩鲜明艳丽。
[出处] 宋·陆游《安隐寺修钟楼疏》:“浮翠流丹,倘复还于巨丽;撞昏击晓,实大警于沉冥。”
[拼音] ōu fú pào yǐng
[释义] 沤:水泡。水中气泡。比喻虚幻不实或易于消失的事物
[出处] 明·张景《飞丸记·赏春话别》:“叹世人似沤浮泡影,笑眼前繁华富贵,可能常定?”
[拼音] fú míng xū lì
[释义] 浮名:虚有的名声。虚利:空有的利益。形容名利是空虚的东西。
[出处] 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87回:“若肯要灰心学道,可致神仙,何苦要碌碌尘埃,甘为浮名虚利所驱逐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