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拼音] jì shì ài mín
[释义] 济:救助,接济;爱:关爱。匡济艰危世道,恤爱苦难民众
[出处] 明·屠隆《昙花记·辞家访道》:“我本清泰世间奇男子,济世爱民,扶危定难。”
[拼音] kuāng shí jì shì
[释义] 匡:纠正。济:救助。挽救动荡的局势。使其转危为安。
[出处] 《后汉书·荀淑传》:“平运则弘道以求志,陵夷则濡迹以匡时。”
[拼音] jì ruò chú qiáng
[释义] 济:帮助。锄:铲除。帮助弱者,铲除强暴。
[出处] 清·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第18回:“这不平之气,个个有的,若没个济弱锄强的手段,也只干着恼一番。”
[拼音] pǔ jì zhòng shēng
[释义] 同“普度众生”。
[出处] 唐·法琳《辨正论》:“妻曰:‘我本佛家女,为我做佛事。’应即往精舍中,见竺昙镜,镜曰:‘普济众生,但君当一心受持耳。”
[拼音] fú kùn jì wēi
[释义] 扶:帮助,支持;济:拯救。扶持、救济有危难和困苦的人
[出处] 柳洲《风雨桃花洲》:“李大树在二虎子心目中,已成为自己所不及的、不畏强暴、扶困济危、本领高强的英雄。”
[拼音] jì shì jiù rén
[释义] 济:拯救。拯治时世救济人民。
[出处] 宋·张君房《云笈七签》第一百一十三卷:“乃命其子命龙宫药方三十首与先生,此真道者,可以济世救人。”
[拼音] gōng sī liǎng jì
[释义] 指对公家私人都有好处
[出处] 《晋书 阮种传》:“若人有所患苦者,有宜损益,使公私两济者,委曲陈之。”
[拼音] jì kǔ lián pín
[释义] 救济爱惜穷苦的人。
[出处] 元·侯善渊《沁园春》词:“善惠谦柔,济苦怜贫,随方就圆。”
[拼音] kuāng shí jì sú
[释义] 匡:纠正;济:救助。拯救社会时局和风气,使之归于正道。
[出处] 唐 元稹《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一道》:“故禹拜昌言而嘉猷罔伏,汉征极谏而文学稍进,匡时济俗,罔不率繇。”
[拼音] kuāng sú jì shí
[释义] 匡:纠正;济:救助。拯救社会时局和风气,使之归于正道。
[出处] 《宋书 明帝纪》:“王公卿尹,群僚庶官,其有嘉谋直献,匡俗济时,咸切事陈奏,无或依隐。”
[拼音] tóng zhōu ér jì
[释义] 济:渡水。大家同坐一条船过河。比喻团结互助,同心协力,战胜困难
[出处] 春秋·齐·孙武《孙子·九地》:“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,当其同舟而济。遇风,其相救也若左右手。”
[拼音] jì shì zhī cái
[释义] 济:救。具有拯救时世的才能。形容极有政治才能。
[出处] 唐 杜甫《奉待严大夫》诗:“殊方又喜故人来,重镇还须济世才。”
[拼音] jīng jì zhī cái
[释义] 指治国安民的才能
[出处] 唐 杜甫《上水遣怀》诗:“古来经济才,何事独罕有。”
[拼音] jǐ jǐ qiàng qiàng
[释义] 济济:庄严恭敬的样子;跄跄:走路符合礼节。形容人多而容止有节
[出处] 战国·赵·荀况《荀子·大略》:“朝庭之美,济济跄跄。”
[拼音] tóng è xiāng jì
[释义] 同恶:共同作恶的人;济:助。坏人互相勾结,共同作恶。
[出处] 汉 潘勗《册魏公九锡文》:“马超、成宜,同恶相济。”
[拼音] kuān měng xiāng jì
[释义] 指政治措施要宽和严互相补充。
[出处] 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昭公二十年》:“政宽则民慢,慢则纠之以猛;猛则民残,残则施之以宽。宽以济猛,猛以济宽,政是以和。”
[拼音] hé zhōng gòng jì
[释义] 犹言同心协力。
[出处] 谢彬《民国政党史》第四节:“进步党亦感两党提携之必要,故遇事胥能合衷共济。”
[拼音] tóng è gòng jì
[释义] 见“同恶相济”。
[出处] 《“五四”爱国运动资料·曹汝霖》:“要之官官相护,同恶共济。”
[拼音] fú qīng jì ruò
[释义] 倾:倒塌,这里指遇到困境的人。扶助困难的人,救济弱小的人。
[出处] 元·王子一《误入桃源》第四折:“你若肯扶倾济弱,我可便回嗔作笑,一会价记着想念着。”
[拼音] tóng xīn gòng jì
[释义] 亦作“同心协济”。谓齐心协力,克服困难。
[出处] 宋·欧阳修《朋党论》:“以之修身,则同道而相益;以之事国,则同心共济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