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拼音] liú xuè chéng hé
[释义] 形容被杀的人极多
[出处] 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63回:“杀的尸横遍野,流血成河,大败亏输。”
[拼音] pí pò xuè liú
[释义] 形容伤势很重
[出处] 周立波《暴风骤雨》第二部:“饿得慌了,到人家地里劈一穗苞米,被人抓住,打得皮破血流,昏倒在地上。”
[拼音] běn mò yuán liú
[释义] 源:水源。流:从水源向下游流去的水。比喻事物的主次、始末、先后。
[出处] 战国·赵·荀况《荀子·富国》:“十年之后,年谷复孰,而陈积有余。是无他故焉,知本末源流之谓也。”
[拼音] bù tóng liú sú
[释义] 流俗:流行的习俗。与世俗习气不同。形容品德高尚。
[出处] 《礼记 射义》:“不从流俗。
[拼音] cóng shàn ruò liú
[释义] 见“从善如流”。
[出处] 《新唐书·张玄素传》:“从善若流,尚恐不逮,饰非拒谏,祸可既乎?”
[拼音] fù dōng liú
[释义] 付:交给;东流:向东的河流。扔在东流的江河里冲走。比喻希望落空,成果丧失,前功尽弃
[出处] 元·关汉卿《金线池》第二折:“往常个侍衾裯,都做了付东流。”
[拼音] fēng liú diē dàng
[释义] 跌宕:为人放纵,不拘束。气度超脱,潇洒放逸。
[出处] 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十四回:“那宝玉素闻北静王的贤德,且才貌俱全,风流跌宕,不为官俗国体所缚,每思相会,只是父亲拘束,不克如愿。今见反来叫他,自是喜欢。”
[拼音] fàng dàn fēng liú
[释义] 谓不拘礼法而有文采。
[出处] 《西京杂记》卷二:“文君姣好,眉色如望远山,脸际常若芙蓉,肌肤柔滑如脂,十七而寡,为人放诞风流,故悦长卿之才而越礼焉。”
[拼音] fēng liú yǔ sàn
[释义] 散:分散。风吹过,雨飘散,踪迹全消。比喻经常在一起的人飘零离散
[出处] 晋·左思《蜀都赋》:“饮御酣,宾旅旋,车马雷骇,轰轰阗阗,若风流雨散,漫乎数百里之间。”
[拼音] fēng liú yǎ shì
[释义] 雅:风雅。风雅而有情趣的事
[出处] 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23回:“命探春依次抄录妥协,自己编次,叙其优劣,又命在大观园勒石,为千古风流雅事。”
[拼音] fú shī liú xuè
[释义] 伏尸:横尸在地。指人死亡。形容杀人众多
[出处] 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主父偃传》:“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,故圣王重行之。”
[拼音] fàng fàn liú chuò
[释义] 歠:喝,饮。大口吃饭,大口喝汤。旧指没有礼貌。
[出处] 先秦 孟轲《孟子 尽心上》:“放饭流歠,而问无齿决,是之谓不知务。”
[拼音] pōu jué rú liú
[释义] 剖决:分析、解决;如流:如同流水一般。形容分析、解决问题明快、敏捷。
[出处] 《隋书·裴政传》:“簿案盈几,剖决如流。”
[拼音] táo huā liú shuǐ
[释义] 形容春日美景。也比喻男女爱情。
[出处] 唐 李白《山中问答》诗:“桃花流水窅然去,别有天地非人间。”
[拼音] tóng yuán yì liú
[释义] 谓起始、发端相同而趋向、终结不同。
[出处] 明·何景明《寄粹夫》诗之一:“君就河内栖,予从关西役;同源异流止,抚事乘心迹。”
[拼音] tóu pò liú xuè
[释义] 打破了头,血流满面。形容遭受惨败或严重的打击的样子
[出处] 宋·刘彦明《敦煌实录》:“贼欲破棺,撰叩头、数请,头破流血,贼义而释之,由是显名。”
[拼音] jiǔ liú shí jiā
[释义] 先秦到汉初各种学说派别的总称。
[出处] 汉 刘安《七略 诸子略》中把诸子思想分为十家,即:儒、道、阴阳、法、名、墨、纵横、杂、农、小说十家,除掉小说家,就称为九流。
[拼音] kǎn zhǐ liú xíng
[释义] 遇坎而止,乘流则行。比喻依据环境的逆顺确定进退行止。语本《汉书·贾谊传》:“寥廓忽荒,与道翱翔。乘流则逝,得坎则止。”颜师古注:“孟康曰:‘《易》坎为险,遇险难而止也。’张晏曰:‘谓夷易则仕,险难则隐也。’”
[出处] 语出《汉书·贾谊传》:“寥廓忽荒,与道翱翔。乘流则逝,得坎则止。”颜师古注:“孟康曰:‘《易》坎为险,遇险难而止也。’张晏曰:‘谓夷易则仕,险难则隐也。’”
[拼音] liú guāng shùn xī
[释义] 形容时间极短
[出处] 明 徐霖《绣襦记 鸣珂嘲客》:“流光瞬息驹过隙,莫把青春枉抛掷。”
[拼音] liú dàng wàng fǎn
[释义] 流荡:流浪;反:同“返”,回家。指长期在外面飘泊而不知返回
[出处] 宋·王禹偁《答张知白书》:“后人流荡忘反,盖其得也,荐宗庙,插管弦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