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拼音] liú lí diān dùn
[释义] 见“流离颠沛”。
[出处] 宋·曾巩《永兴尉章佑夫人张氏墓志铭》:“维能顺其性,所以居流离颠顿之间,而不为悲哀愁忧乱其志也。”
[拼音] èr liú zǐ
[释义] 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人
[出处] 路遥《平凡的世界》第一卷第五章:“他父亲后来成了前后村庄有名的二流子。”
[拼音] rú yǎ fēng liú
[释义] ①文雅而飘逸。②谓风雅淳正。
[出处] 清·李渔《闲情偶寄·演习·脱套》:“方巾与有带飘巾,同为雅者之服。飘巾儒雅风流,方巾老成持重。”
[拼音] liú yán fēi wén
[释义] 犹言流言蜚语。
[出处] 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楚元王传》:“是以群小窥见间隙,缘饰文字,巧言丑诋,流言飞文,哗于民间。”
[拼音] wú chǐ xià liú
[释义] 无耻:不知耻辱;下流:引起性欲或绘声绘色地描述色情。指不知羞耻,低级下流
[拼音] fù zhī liú shuǐ
[释义] 付:交给;之:它。扔在流水里冲走。比喻希望落空,成果丧失,前功尽弃
[出处] 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30回:“别人总未解得他四个人的言语,因此付之流水。”
[拼音] fù yǔ dōng liú
[释义] 付:交给;东流:向东的河流。扔在东流的江河里冲走。比喻希望落空,成果丧失,前功尽弃
[出处] 唐·高适《封丘县》诗:“生事应须南亩田,世情付与东流水。”
[拼音] liú fēng yú yùn
[释义] 前人流传下来的风度、情操
[出处] 清 方宗诚《序》:“高人逸士之流风余韵,可以廉顽而立懦者。”
[拼音] liú xuè chéng hé
[释义] 形容被杀的人极多
[出处] 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63回:“杀的尸横遍野,流血成河,大败亏输。”
[拼音] tì sì jiāo liú
[释义] 眼泪鼻涕一起流下。形容痛哭的样子。
[出处] 北齐 魏收《魏书 元顺传》:“顺即哽塞,涕泗交流,久而不能言,遂令换之。”宋 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卷第二百二十五:“夏,四月,甲申,郭子仪辞还邠州,复为上言边事,至涕泗交流。”
[拼音] tì tǎng fēng liú
[释义] 倜傥:超逸豪爽,不拘束;风流:英俊有才学。英俊潇洒,不拘礼法
[出处] 清·百一居士《壶天录》下卷:“南邑某生,少而聪慧,既长,丰神韶秀,倜傥风流。”
[拼音] rén yù héng liú
[释义] 指社会风气败坏,人们放纵情欲,不顾道德正义。
[出处] 宋 陆九渊《语录》上:“后世人主不知学,人欲横流,安知天位非人君所可得而私?”
[拼音] rì yuè rú liú
[释义] 时光像流水一样迅速消逝。
[出处] 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34回:“今留齐七载,偷安惰志,日月如流,吾等十日不能一见,安能成其大事哉?”
[拼音] jìn fù dōng liú
[释义] 比喻完全丧失或前功尽弃
[出处] 清·西周生《醒世姻缘传》第79回:“那缘法尽了,往时的情义尽付东流,还要变成了仇怨。”
[拼音] liú xīng gǎn yuè
[释义] 象流星追赶月亮一样。形容行动迅速。
[出处] 《新编五代史平话 汉史上》:“自投军后,时通运泰,武艺过人,走马似逐电追风,放箭若流星赶月。”
[拼音] liú tāng dī shuǐ
[释义] 比喻罗罗嗦嗦,不干脆,不痛快
[拼音] liú lí yù hé
[释义] 流离:流转,离散;遇合:指遇到赏识自己的人。流离失所又再团聚
[出处] 清·黄宗羲《柳敬亭传》:“流离遇合,破家失国。”
[拼音] liú guāng yì shì
[释义] 形容时间过得极快。
[出处] 宋·宋祁《浪淘沙近》:“少年不管,流光如箭,因循不觉韶光换。”
[拼音] liú hàn jiā bèi
[释义] ①形容出汗多,湿透了背上的衣服。②形容惭愧不安之极。
[出处] 宋·无名氏《青琐后集》:“每延英奏对,虽严冬盛寒亦流汗浃背。”
[拼音] liú shuǐ xíng yún
[释义] ①流动的水和飘浮的云彩。②比喻旋踵即逝的东西。③比喻自然流畅,不拘泥。
[出处] 宋·洪咨夔《朝中措·寿章君举》:“流水行云才思,光风霁月精神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