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拼音] wāng yáng hào bó
[释义] 形容人的气度宽广、文辞豪放、学识渊博像水势浩大无边。
[出处] 宋 陆游《答刘主簿书》:“德者前辈之学,积小以成大,以所有易所无,以所能问于不能。故其久也,汪洋浩博,该极百家,而不可涯矣。”
[拼音] wàng yáng jīng tàn
[释义] 比喻看见他人伟大而慨叹自己或处理一件事而慨叹力量不足
[出处] 清·杭世骏《序》:“书来质余,方望洋惊叹,五体投地,而敢以一言半句相益乎!”
[拼音] yī piàn wāng yáng
[释义] 形容水面辽阔,水势浩大。
[出处] 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22回:“郑州底下黄河开了口子,漫延十余州县,一片汪洋,尽成泽国。”
[拼音] shí lǐ yáng chǎng
[释义] ①旧时上海的租界区域因外国人较多,洋货充斥,或称十里洋场;后因以借指旧上海市区。多含贬义。②泛指繁荣的市场。
[出处] 茅盾《健美》:“我们这十里洋场实在还不过是畸形的殖民地化的资本主义社会。”
[拼音] yuǎn gé chóng yáng
[释义] 重洋:一重重的海洋。指相距遥远
[出处] 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52回:“无如远隔重洋,何能前去看来。”
[拼音] yī xiè wāng yáng
[释义] 形容水流迅速,水势浩大
[出处] 梁启超《谭嗣同传》:“一泻汪洋。”
[拼音] dōng yáng dà hǎi
[释义] 东洋:东边的大海。泛指无边无际的大海。
[出处] 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27卷:“弄得神魂颠倒,意乱心迷,将前妻昔日恩义,撇向东洋大海。”
[拼音] é é yáng yáng
[释义] 本用以形容音乐高亢奔放。后亦用以形容欢乐之态。语本《列子·汤问》:“伯牙善鼓琴,锺子期善听。伯牙鼓琴,志在高山,锺子期曰:‘善哉!峨峨兮若泰山。’志在流水,锺子期曰:‘善哉!洋洋兮若江河。’”
[出处] 语本《列子·汤问》:“伯牙善鼓琴,锺子期善听。伯牙鼓琴,志在高山,锺子期曰:‘善哉!峨峨兮若泰山。’志在流水,锺子期曰:‘善哉!洋洋兮若江河。’”
[拼音] wāng yáng zì sì
[释义] 汪洋:水势浩大。恣:放纵,没有拘束。肆:任意、无限制。恣肆:放纵不拘。水势浩大而且放纵不拘。比喻文笔、言谈豪放,自由无拘束。
[出处] 唐·柳宗元《直城县开国伯柳公行状》:“凡为文,去藻饰之华靡,汪洋自肆,以适己为用。” 明·归有光《与潘子实书》:“听其言汪洋恣肆,而实无所折衷,此今世之通患也。”
[拼音] wāng yáng zì zī
[释义] 比喻人的气度或气势宏大。
[出处] 明·袁中道《李温陵传》:“且夫今之言汪洋自恣,莫如《庄子》,然未有因读《庄子》而汪洋自恣者也,即汪洋自恣之人,又未必读《庄子》也。”
[拼音] pī fà yáng kuáng
[释义] 被发:披散头发。披散头发,装作疯狂
[出处] 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宋微子世家》:“箕子曰:‘为人臣谏不听而去,是彰君之恶而自说于民,吾不忍为也。’乃被发洋狂而为奴。”
[拼音] wāng yáng hóng sì
[释义] 形容文章、言论书法等气势豪放,潇洒自如。同“汪洋自肆”。
[出处] 宋 汪藻《鲍吏部集序》:“钦止少从王氏学,又尝见眉山苏公,故其文汪洋闳肆,粹然一本于经,而笔力豪放。”
[拼音] wāng yáng dà sì
[释义] 形容文章、言论书法等气势豪放,潇洒自如。同“汪洋自肆”。
[出处] 《新唐书 韩愈传赞》:“当其所得,粹然一出于正,刊落陈言,横骛别驱,汪洋大肆,要之无抵捂圣人者。”
[拼音] zhuāng yáng suàn
[释义] 装腔作势,装糊涂
[拼音] piāo yáng háng hǎi
[释义] 同“飘洋过海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