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拼音] gǔ jǐng wú bō
[释义] 古井:枯井。比喻内心恬静,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。
[出处] 唐·白居易《赠元稹》诗:“无波古井水,有节秋竹竿。”
[拼音] jīn bō yù yè
[释义] 比喻美酒。
[出处] 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八十八回:“今闻老母被囚,虽金波玉液不能下咽矣。”
[拼音] píng dì bō lán
[释义] 波澜:波涛。比喻突然发生的事端或变故
[出处] 唐·刘禹锡《竹枝词》:“常恨人心不如水,等闲平地起波澜。”
[拼音] xīng bō zuò làng
[释义] 兴:掀起;作:兴起。比喻煽动情绪,挑起事端
[出处] 明·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第37回:“你是谁?在此兴波作浪?”
[拼音] wú fēng yáng bō
[释义] 犹言无风起浪。喻无端生事。
[出处] 明·李贽《读》:“无风扬波,无事生事,一人好名,毒流万世,卒使管叔流言,新莽藉口。”
[拼音] bō guāng lín lín
[释义] 波光:阳光或月光照在水波上反射过来的光。粼粼:形容水石明净。波光明净。
[出处] 阿来《尘埃落定》第七章:“月亮升起来,照着波光粼粼的小河。”
[拼音] píng dì shēng bō
[释义] 平地:平坦的地。平地上起风浪。比喻突然发生意料不到的纠纷或事故
[出处] 清·西周生《醒世姻缘传》第十回:“还不肯放松一步,必欲剪草除根,听信那娼妇平地生波。”
[拼音] lán dǎo bō suí
[释义] 比喻言行无标准
[出处] 明 宋濂《序》:“第近年以来,传者失真,澜倒波随,所趣日下。”
[拼音] hǎi bō bù jīng
[释义] 惊:震动。比喻平安无事
[出处] 唐·李庾《东都赋》:“开元太平,海波不惊,乃驾神都,东人夸荣。”
[拼音] chǐ shuǐ zhàng bō
[释义] 比喻说话夸张,不真实。
[出处] 唐 孟郊《君子勿郁郁士有谤毁者作诗以赠之》之一:“须知一尺水,日夜增高波。”
[拼音] làng tián bō jìng
[释义] 恬:安静。风平浪静。比喻十分平静
[出处] 明·吾丘瑞《运甓记·辞亲赴任》:“浪恬波静,指日到武冈之任。”
[拼音] ōu bō píng jì
[释义] 萍:浮萍。鸥鸟戏波,浮萍浪迹。比喻隐居者安逸闲适、自由自在的生活
[出处] 清·王士慎《池北偶谈·谈献二·王公家书》:“事在身外,身在世外,鸥波萍迹,足寄此生。”
[拼音] zhú yǐng suí bō
[释义] 跟着别人的影子走,随着水流飘移。形容无主见。
[出处] 明·沈德符《野获编·内监·冯保之败》:“思为报复仇,且结张诚欢,故出全力攻之,言官不过逐影随波而已。”
[拼音] jīng bō nù làng
[释义] 犹言惊涛骇浪。
[出处] 清·昭梿《啸亭杂录·端午龙舟》:“乾隆初,上于端午日命内侍习竞渡于福海中,皆画船箫鼓,飞龙蠲首,络绎于鲸波怒浪间。”
[拼音] qiū bō yíng yíng
[释义] 形容眼神饱含感情。
[出处] 清 魏秀仁《花月痕》第六回:“再看秋痕,早是秋波盈盈,默然不语。”
[拼音] hǎi fèi bō fān
[释义] 比喻声势或力量极大。同“海沸江翻”。
[出处] 《金瓶梅词话》第七二回:“人喧呼海沸波翻,马嘶喊山崩地裂。”
[拼音] bō liú máo mǐ
[释义] 随波逐流,随风而倒。比喻胸无定见,趋势而行。
[出处] 《明史 赵炳然传》:“世宗朝,璁、萼、言、嵩相继用事,六卿之长不得其职。大都波流茅靡,淟涊取容。”
[拼音] bō lán lǎo chéng
[释义] 波澜:波涛,形容文章多起伏;老成:指文章很老练。形容文章气势雄壮,语句老练。
[出处] 唐 杜甫《敬赠郑谏议十韵》诗:“思飘云物外,律中鬼神惊。毫发无遗憾,波澜独老成。”
[拼音] yú bō wèi píng
[释义] 指某一事件虽然结束了,可是留下的影响还在起作用。
[拼音] lǎo yú tiào bō
[释义] 鱼随着乐声跳跃。比喻音律精妙绝伦
[出处] 唐·李贺《李凭箜篌引》:“梦入神仙教神妪,老鱼跳波瘦蛟舞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