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拼音] fù tāng dǎo huǒ
[释义] 赴:去;走向;汤:开水;蹈:踩。投入沸水;踏上烈火。比喻奋不顾身;不避艰险。
[出处] 晋 稽康《与山巨源绝交书》:“长而见羁,则狂顾顿缨,赴汤蹈火。”
[拼音] qīng tāng guǎ shuǐ
[释义] 形容菜肴水太多,佐料少,没有味道。
[出处] 周立波《山乡巨变》上卷:“煮一蒸钵白菜,清汤寡水,看不见一点油星子。”
[拼音] gù ruò jīn tāng
[释义] 金:指金城;金属铸造的城墙;汤:指汤池开水一样滚烫的护城河。坚固得像金城、汤池一样。形容阵地或所守卫的地方非常牢固。
[出处] 东汉 班固《汉书 蒯通传》:“必将婴城固守,皆为金城汤池,不可攻也。”
[拼音] yáng tāng zhǐ fèi
[释义] 把锅里开着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,使它凉下来不沸腾。比喻办法不彻底,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
[出处] 晋 陈寿《三国志 魏志 董卓传》:“卓未至,进败”裴松之注引《典略》:“臣闻扬汤止沸,不如灭火去薪。”
[拼音] xī tāng guǎ shuǐ
[释义] 形容粥稀或汤里油水少
[出处] 陈忠实《白鹿原》第26章:“我一个好端端的家庭全给他搅得稀汤寡水……”
[拼音] mí hún tāng
[释义] 比喻迷惑人的语言或行为。
[出处] 《全元散曲 点绛唇 赠妓》:“使了些巧心机,那里有真情实意。迷魂汤滋味美,纸汤瓶热火猥。”
[拼音] shí chéng tāng shi
[释义] 比喻防守坚固不易攻破的城池。
[出处] 《三国志·魏志·辛毗传》:“兵法称:有石城汤池、带甲百万而无粟者,不能守也。”
[拼音] cán tāng shèng fàn
[释义] 残:剩下的。吃剩下的汤水饭食。
[出处] 元·关汉卿《蝴蝶梦》第三折:“我三个孩儿都下在死牢中,我叫化了些残汤剩饭,送与孩儿每吃去。”
[拼音] tāng shi tiě chéng
[释义] 形容城池牢不可破。亦比喻言谈无懈可击。
[出处] 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文学》:“殷中军虽思虑通长,然于才性偏精,忽言及四本,便若汤池铁城,无可攻之势。”
[拼音] guàn mǐ tāng
[释义] 比喻用好话恭维与迷惑人
[出处] 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13回:“连日统领见了他,着实灌米汤;他亦顺水推船,一天到晚,制造了无数的高帽子给统领戴。”
[拼音] kōng xīn tāng yuán
[释义] 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实利或不能落实的诺言
[出处] 茅盾《“九一八”周年》:“华盛顿也许要来‘周年’:重申《九国条约》,再给高等华人空心汤圆。”
[拼音] gǔn tāng jiāo xuě
[释义] 滚:液体沸腾;汤:开水。沸水倒在冰雪上,雪很快就溶化。形容极为容易,必然成功
[出处] 清·西周生《醒世姻缘传》第40回:“那一肚皮家里怀来的恶意,如滚汤浇雪一般……心中把那恼怒都又变了可怜。”
[拼音] yǐ tāng zhǐ fèi
[释义] 用开水去制止水的沸腾。比喻处理问题方法不对,反而助长其气势。
[出处] 战国 吕不韦《吕氏春秋 尽数》:“夫以汤止沸,沸愈不止,去其火则止矣。”
[拼音] cán tāng shèng shuǐ
[释义] 指残剩下来的汤水与食物
[出处] 元·李文蔚《燕青博鱼》第一折:“我揣巴些残汤剩水,打叠起浪酒闲茶。”
[拼音] jiù tāng xià miàn
[释义] 比喻趁机行事。
[出处] 《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》第63回:“只说是这畜牲怎么这等作变,却不晓得是天师就汤下面,奉承他这一番。”
[拼音] cán tāng lěng fàn
[释义] 残:剩下。残剩下来的汤水和饭菜
[出处] 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62回:“两个自吃了一回,剩下些残汤冷饭,与卢俊义吃了。”
[拼音] luò tāng jī
[释义] 掉进水里的鸡。形容人浑身水淋淋的狼狈相
[出处] 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21卷:“那老妪闻言,好像落汤鸡一般,口不能言。”
[拼音] fù dǎo tāng huǒ
[释义] 赴:前往;蹈:踩;汤:热水。形容不畏艰难险阻,奋不顾身
[出处] 三国·魏·嵇康《与山巨源绝交书》:“禽鹿少见驯育,则服从教制,长而见羁,则狂顾顿缨,赴蹈汤火。”
[拼音] fù tāng tiào huǒ
[释义] 赴:去,走向;汤:开水。沸水敢蹚,烈火敢跳。比喻奋不顾身,不避艰险
[出处] 明·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》第88回:“小夫人说那里话!若肯在老爷前,抬举小人一二,便消受不了。虽赴汤跳火,敢说不去?”
[拼音] fù tāng tóu huǒ
[释义] 赴:去,走向;汤:开水。沸水敢蹚,烈火敢跳。比喻奋不顾身,不避艰险
[出处] 清·石玉昆《三侠五义》第12回:“小人受侯爷大恩,别说行刺,就是赴汤投火也是情愿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