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拼音] cáng gòu nà wū
[释义] 垢、污:肮脏的东西;纳:容纳。比喻包容坏人坏事。也比喻居上位者有容人之量;能够容忍有损自己的言行。也作“藏污纳垢”。
[出处] 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宣公十五年》:“川泽纳污,山薮藏疾,瑾瑜匿瑕,国君含垢,天之道也。”
[拼音] tóng liú hé wū
[释义] 思想、言行与恶劣的风气、污浊的世道相合。多指跟着坏人一起做坏事。流:流俗。
[出处] 战国 邹 孟轲《孟子 尽心下》:“同乎流俗,合乎污世。”
[拼音] wū ní zhuó shuǐ
[释义] 肮脏的泥;浑浊的水。比喻一切落后;腐朽和反动的东西。
[出处] 三国 魏 曹植《七哀诗》:“君若清路尘,妾若浊水泥,浮沉各异势,会合何时谐?”
[拼音] tān guān wū lì
[释义] 贪赃枉法的官吏。
[出处] 元 无名氏《鸳鸯被》第四折:“一应贪官污吏,准许先斩后闻。”
[拼音] tān wū fǔ huà
[释义] 利用职权;非法地取得财物;过着糜烂的生活。
[出处] 《周恩来选集 上卷 抗战军队的政治工作》:“一切高傲的出头的空谈的恶习,以至贪污腐化的生活,必须克服与排除。”
[拼音] wū qī bā zāo
[释义] 形容十分杂乱。
[出处] 老舍《四世同堂》:“可是,整个的北平都在污七八糟中,她所知道的'能人'们,都闭着眼瞎混。”
[拼音] cáng wū nà gòu
[释义] 污、垢:肮脏的东西。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。
[出处] 清 孙雨林《皖江血 定计》:“收回那十八省剩水残山,洗尽这二百年藏污纳垢。”
[拼音] wū yán huì yǔ
[释义] 指肮脏下流的或不文明的话语
[出处] 熊召政《张居正》第二卷第30回:“污言秽语嘲骂不说,甚至大轿子抬过街上,冷不丁就会有一块石头投掷过来。”
[拼音] hán gòu nà wū
[释义] 垢、污:脏垢;污秽。心里忍受着羞耻和污辱。本指国君应当有容忍耻辱和诬枉的气度。后指有容忍耻辱的度量;也转用以形容秽恶聚集之处;或包容坏人坏事。
[出处] 左丘明《左传 宣公十五年》:“谚曰:‘高下在心,川泽纳污,山薮藏疾,瑾瑜匿瑕。国君含垢。’”
[拼音] làn guān wū lì
[释义] 贪污腐化的官吏
[出处] 元 岳伯川《铁拐李》第一折:“一月前上司行文书来,说俺郑州滥官污吏较多。”
[拼音] huì yǔ wū yán
[释义] 秽:污浊,肮脏。指粗俗下流、不堪入耳的话
[出处] 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24回:“指着唐僧,秃前秃后,秽语污言,不绝口的乱骂。”
[拼音] huì yán wū yǔ
[释义] 指粗俗下流、不堪入耳的话。
[出处] 唐·宋若华、宋若昭《女语论·和柔章》:“莫学愚妇,不问根源,秽言污语,触突尊贤。”
[拼音] zāng wū láng jí
[释义] 指贪污受贿,行为不检,名声败坏。
[出处] 《三国志 魏志武帝纪》:“长吏多阿附贵戚,赃污狼藉。”
[拼音] nà gòu cáng wū
[释义] 垢、污:肮脏的东西。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。
[出处] 《左传 宣公十五年》:“川泽纳污,山薮藏疾。”
[拼音] nà wū cáng huì
[释义] 纳:容纳;秽:肮脏,污秽。包藏容纳污浊肮脏的东西。比喻包容坏人坏事
[出处] 宋·叶适《东嘉开河记》:“故大川浅不胜舟,而小者纳污藏秽,流泉不来,感为疠疫,民之病此,积四五十年矣。”
[拼音] nà wū cáng gòu
[释义] 纳:容纳;垢:污秽。比喻包容坏人坏事
[出处] 梁启超《中国积弱溯源论》第四节:“所最可痛者,旧病未去,新病复来,日积月涂,纳污藏垢,驯至良医束手,岌岌待亡。”
[拼音] tān wū shòu huì
[释义] 利用职权非法取得钱财
[出处] 邓小平《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》:“盗窃国家财产,贪污受贿,这是现钱买卖,清清楚楚,不容易搞错。”
[拼音] nà wū cáng jí
[释义] 纳:接受;疾:弊病,缺点。包藏容纳罪过缺失
[出处] 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左传·宣公十五年》:“川泽纳污,山薮藏疾,瑾瑜匿瑕,国君含垢,天之道也。”
[拼音] nà wū hán gòu
[释义] 纳:接受;垢:污秽。包藏容纳污秽的东西
[出处] 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左传·宣公十五年》:“川泽纳污,山薮藏疾,瑾瑜匿瑕,国君含垢,天之道也。”
[拼音] zāng guān wū lì
[释义] 犹贪官污吏。
[出处] 《水浒传》第六二回:“谁知被赃官污吏,淫妇奸夫,通情陷害,监在死囚牢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