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拼音] nù qì chōng xiāo
[释义] 形容愤怒到了极点
[出处] 明·无名氏《精忠记·赴难》:“我怒气冲霄,恨秦桧专权宠。”
[拼音] qì chōng dòu niú
[释义] 牛:牵牛星。斗:北斗星。指天空。原指宝剑的光气射入天际。后指气势很盛。亦作“气冲牛斗”。
[出处] 唐·崔融《咏宝剑》:“匣气冲牛斗,山形转辘轳。”宋·岳飞《题青泥赤壁》诗:“雄气堂堂贯斗牛,誓将真节报君仇。”
[拼音] tiān gāo qì qīng
[释义] 清:清澄。指天空高远,气候清爽
[出处] 战国·楚·宋玉《九辩》:“泬寥兮天高而气清。”
[拼音] qì zhuàng hé shān
[释义] 同“气壮山河”。
[出处] 唐·张说《序》:“族高辰象,气壮河山,神作铜钩,天开金印。”
[拼音] qì yǔ áng áng
[释义] 气宇:气度,仪表;昂昂:气概轩昂的样子。精神饱满,气度不凡
[出处] 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34回:“指挥军士,东西布阵,气宇昂昂,旁若无人。”
[拼音] cháng xū duǎn qì
[释义] 指叹息不已。
[出处] 元 乔吉《金钱记》第三折:“你家这门馆先生,自从我在学堂中一个月,不曾教我一句书,终日只是长吁短气,不知为何。”
[拼音] chū cí tǔ qì
[释义] 犹谈吐。
[出处] 宋·苏轼《送水丘秀才序》:“水丘仙夫,治六经百家说为歌诗,与扬州豪俊交游,头骨硗然,有古丈夫风。其出词吐气,亦往往惊世俗。”
[拼音] chū yán tǔ qì
[释义] 犹言谈吐。指说话。
[出处] 南唐·刘崇远《金华子杂编》卷上:“[魏公]与国夫人卢氏偶坐于堂,公忽微笑不已,夫人讶而讯之,曰:‘此中有乐人孙子,多出言吐气,甚令人笑。’”
[拼音] chuí qì rú lán
[释义] 见“吹气胜兰”。
[出处] 清·陈裴之《汀烟小录·闰湘居士序》:“个侬吹气如兰,奉身如玉。”
[拼音] chuí shǒu sàng qì
[释义] 同“垂头丧气”。
[出处] 《水浒传》第九五回:“乔道清生平逞弄神通,今日垂首丧气,正是总教掬尽三江水,难洗今朝一面羞。”
[拼音] xīn hé qì píng
[释义] 和:温和;平:平静。心情平静,态度温和。指不急躁,不生气,身心安宁
[出处] 宋·苏辙《既醉备五福论》:“醉而愈恭,和而有礼,心和气平,无悖逆暴戾之气干于其间。”
[拼音] xīn gāo qì yìng
[释义] 气:气势;硬:坚。心气高傲,自视不凡
[出处] 明·王錂《春芜记·反目》:“你平日里心高气硬,笑伊家今日无计谋生!”
[拼音] fù cái rèn qì
[释义] 谓依恃才学,任性使气。
[出处] 南朝·梁·元帝《与张缵诗序》:“简宪之为人也,不事王侯,负才任气。”
[拼音] fù cái shǐ qì
[释义] 见“负才任气”。
[出处] 《北史·薛憕传》:“常郁郁不得志,每在人间,辄陵架胜达,负才使气,未尝趋世禄之门。”
[拼音] fèn qì tián yīng
[释义] 填:填塞;膺:胸。愤怒之气充满胸膛。形容十分气愤
[出处] 宋·张孝祥《六州歌头》词:“使行人到此,忠愤气填膺,有泪如倾。”
[拼音] fēn xíng tóng qì
[释义] 形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十分密切。
[出处] 战国 吕不韦《吕氏春秋 精通》:“父母之于子也,子之于父母也,一体而两分,同气而异息。”
[拼音] zhàng qì zhí shū
[释义] 仗:依靠,凭借。指坚持正义,毫不隐讳地写出真相
[出处] 《陈书·后主纪》:“其有负能仗气,摈压当时,……亦宜去此幽谷,翔兹天路。”
[拼音] shén xián qì jìng
[释义] 见“神闲气定”。
[出处] 《负曝闲谈》第27回:“也有在车厢里抽出书来看的,也有扯过马褥子来盖着睡觉的,无不神闲气静。”
[拼音] píng xīn yì qì
[释义] 见“平心静气”。
[出处] 宋·朱熹《朱子语类》第33卷:“横渠论看诗,教人平心易气求之,到他说诗,又却不然。”
[拼音] shén xián qì dìng
[释义] 神气悠闲安静。
[出处] 明·冯梦龙《智囊补·捷智·张佳胤》:“当命悬呼吸间,而神闲气定,款语揖让,从眉指目语外,另构空中硕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