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拼音] rǔ guó yāng mín
[释义] 使国家受辱,人民遭殃。亦作“辱国殄民”。
[出处] 《古今小说 木绵庵郑虎臣报冤》:“韩侂胄居相位一十四年,陷害了赵愚丞相,罢黜道学诸臣,轻开边衅,辱国殃民。”
[拼音] tiān nù mín yuàn
[释义] 怒:发怒;怨:怨恨。上天震怒,人们怨恨。形容为害作恶非常严重,引起普遍的愤怒
[出处] 明·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第94回:“三纲尽绝,五伦有乖,天怒民怨,自古及今,罪恶昭著未有若此之甚者。”
[拼音] wù guó hài mín
[释义] 让国家受害,人民遭殃
[出处] 清·钱彩《说岳全传》第74回:“张俊身为大将,不思报效,专权乱政,误国害民。”
[拼音] dù guó cán mín
[释义] 危害国家和人民。同“蠹国害民”。
[出处] 宋 苏轼《张诚一责授左武卫将军制》:“乃者奸言诐行,蠹国残民之状,论者纷然,方议其罪,而悖德隐恶,达于朕听,考实其状,至不忍言。”
[拼音] fèi cái láo mín
[释义] 耗费财物,劳苦百姓。《晏子春秋·内篇谏下》:“诚费财劳民以为无功,又从而怨之,是寡人之罪也。”
[出处] 《晏子春秋·内篇谏下》:“诚费财劳民以为无功,又从而怨之,是寡人之罪也。”
[拼音] guó lì mín fú
[释义] 利:利益。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幸福
[出处] 蔡东藩《民国通俗演义》第15回:“如车有辙,如舟有舵,无旁挠,无中阻,以专趋国利民福之一途。”
[拼音] mín kùn guó pín
[释义] 人民困苦,国家贫穷。
[出处] 《宋史·河渠志》:“当此天灾岁旱,民困国贫之际,不量人力,不顺天时,知其有大不可者五。”
[拼音] mín xī wù fù
[释义] 人民安乐,物产富饶。形容升平景象。
[出处] 明·杨柔胜《玉环记·延赏庆寿》:“民熙物阜岁时丰,三边烽火息,四海受恩隆。”
[拼音] mín yǒu cài sè
[释义] 菜色:饥饿的脸色。形容因饥饿而显得营养不良的样子。
[出处] 《汉书 元帝纪》:“岁比灾害,民有菜色。”
[拼音] rǔ guó tiǎn mín
[释义] 见“辱国殃民”。
[出处] 明·刘基《春秋明经》:“他日西鄙之伐,辱国殄民,果谁之所致乎!”
[拼音] tiān zhī lù mín
[释义] 亦作“天之僇民”。受天惩罚的人;罪人。
[出处] 战国·宋·庄周《庄子·大宗师》:“孔子曰:‘丘,天之戮民也。’”
[拼音] tiān zhī ruò mín
[释义] 见“天之戮民”。
[出处] 鲁迅《野草·淡淡的血痕中》:“人们都在其间咀嚼着人找的渺茫的悲苦……各各自称为‘天之僇民。’”
[拼音] yú nòng rén mín
[释义] 欺骗捉弄老百姓
[出处] 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左传·襄公四年》:“浞行媚于内,而施赂于外,愚弄其民。”
[拼音] yōng zhèng ài mín
[释义] 军队拥护政府,爱护人民。
[拼音] xiāng guī mín yuē
[释义] 指由当地村民共同制定并要求共同遵守的规约
[拼音] chū bǎng ān mín
[释义] 榜:官府告示。张贴告示,安抚百姓
[出处] 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54回:“收军进高唐州城内,先传下将令,休得伤害百姓。一面出榜安民,秋毫无犯。”
[拼音] huà mín chéng sú
[释义] 教化百姓,使形成良好的风尚。
[出处] 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学记》:“君子如欲化民成俗,其必由学乎?”
[拼音] mín guì jūn qīng
[释义] 人民比君主更重要。这是民本思想。
[出处] 战国·邹·孟轲《孟子·尽心下》: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。”
[拼音] mín bāo wù yǔ
[释义] 民为同胞,物为同类。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。
[出处] 宋 张载《西铭》:“民吾同胞,物吾与也。”
[拼音] jìng tiān ài mín
[释义] 敬奉天命,爱护百姓。
[出处] 明·无名氏《下西洋》第一折:“方今圣人在位,圣智神聪,敬天爱民,豁达大度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