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拼音] rú zuò zhēn zhān
[释义] 像坐在插着针的毡子上。形容心神不定;坐立不安。
[出处] 《晋书 杜锡传》:“言辞恳切,太子患之。后置针着锡常所坐处毡中,刺之流血。”
[拼音] qīng zhān jiù wù
[释义] 青毡子是家传的故物。比喻珍贵之物
[出处] 《晋书·王献之传》:“偷儿,青毡我家旧物,可特置之。”
[拼音] niè xuě tūn zhān
[释义] 汉朝苏武被匈奴单于囚禁于大窖中,不供应饮食,苏武乃嚼雪混同毡毛而吞食。事见《汉书·苏建传》。后用以比喻困境中艰难的生活。
[出处] 明 高明《汲古阁本琵琶记》第二十一出:“啮雪吞毡,苏卿犹健;餐松食柏,到做得神仙侣。这糠呵!纵然吃些何虑?”
[拼音] niè xuě cān zhān
[释义] 比喻困境中的艰难生活。
[出处] 《群音类选 祝发记 分食寄姑》:“信熊掌和鱼怎得兼,便有龙肝凤髓,也只合啮雪餐毡。”
[拼音] zuò wò zhēn zhān
[释义] 犹言如坐针毡。形容很不安宁。
[出处] 明·陈与郊《义犬》第四出:“狄灵庆得命回家,十分侥幸,只是心魂恍惚,坐卧针毡。”
[拼音] máo lǐ tuō zhān
[释义] 在毛里拖毡行进困难。比喻畏缩不前的样子
[出处] 元·关汉卿《金线池》第四折:“好教我足未移心先战,一步步似毛里拖毡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