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拼音] mǔ lǎo hǔ
[释义] 雌性虎。借指泼妇或刁妇
[出处] 老舍《柳屯的》:“我曾经作过一个噩梦,梦见一个母老虎,脸上擦着铅粉。”
[拼音] xián qī liáng mǔ
[释义] 既是丈夫的贤慧的妻子;又是孩子的善良的母亲。旧时用以称赞女子贤淑。
[出处] 朱自清《房东太太》:“道地的贤妻良母,她是;这里可以看见中国那老味儿。”
[拼音] mǔ yè chā
[释义] 比喻凶悍的妇女
[出处] 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17回:“那人夫妻两个,亦是江湖上好汉有名的,都叫他做菜园子张青,其妻母夜叉孙二娘,甚是好义气。”
[拼音] zài shēng fù mǔ
[释义] 再次给予生命的人。多指救命恩人;也指对自己有重大恩德的人。
[出处] 宋 曾晞颜《贺新郎 贺耐轩周府尹》:“夹路香花迎拜了,见说家家举酒,道公是再生父母。”
[拼音] chóng shēng fù mǔ
[释义] 重生:再一次获得生命。指对自己有重大恩情的人;多指救命恩人。
[出处] 元 杨显之《酷寒亭》楔子:“你是我重生父母,再长爷娘。”
[拼音] ēn yú cí mǔ
[释义] 逾:超过。比慈爱的母亲给予的恩情还要重。形容恩情深厚。
[出处] 唐 韩愈《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》:“陛下恩逾慈母。”
[拼音] mǔ yǐ zǐ guì
[释义] 母亲因儿子的显贵而显贵。
[出处] 《公羊传 隐公元年》:“桓何以贵?母贵也。母贵则子何以贵?子以母贵,母以子贵。”
[拼音] ér xíng qiān lǐ mǔ dān yōu
[释义] 儿女出门在外,母亲总是不放心。形容母爱真挚
[出处] 清 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第24回:“你这个冤家,在何处饮酒,这早晚方回,全不知儿行千里母担忧。”
[拼音] fù mǔ zhī bāng
[释义] 指祖国。
[出处] 先秦 孔子《论语 微子》:“枉道而事人,何必去父母之邦。”
[拼音] gū ér guǎ mù
[释义] 指男子死后遗留的孩子和妇女
[出处] 《晋书·石勒载记》:“大丈夫行事,当磊磊落落,如日月皎然,终不能如曹孟德、司马仲达父子,欺他孤儿寡妇,狐媚以取天下也。”
[拼音] mǔ nán zhī rì
[释义] 指自己的生日。
[出处] 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17回:“后日是我母难之日,二公可光顾光顾?”
[拼音] mèng mǔ sān qiān
[释义] 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,三次迁居。
[出处] 汉·赵歧《孟子题词》:“孟子生有淑质,幼被慈母三迁之教。”
[拼音] ēn tóng fù mǔ
[释义] 恩:恩惠;同:如同。待人的好处、恩惠之大如同父母一样。
[出处] 唐·陈子昂《为张著作谢父官表》:“伏惟神皇陛下,恩同父母,矜照恳诚,信其赤心,实有馨竭。”
[拼音] yī shí fù mǔ
[释义] 穿的和吃的都靠父母提供;指赖以为生的人。
[出处] 元 关汉卿《窦娥冤》第二折:“你不知道,但来告状的,就是我衣食父母。”
[拼音] fù mǔ guó
[释义] 指祖国
[出处] 战国·邹·孟轲《孟子·万章下》:“去鲁,曰:‘迟迟吾行也,去父母国之道也。’”
[拼音] fù mǔ guān
[释义] 旧时对州县官的称呼
[出处] 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29卷:“且莫说我是父母官,即使平交,也不该如此!”
[拼音] mǔ cí zǐ xiào
[释义] 母亲慈祥爱子,子女孝顺父母,是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风范。
[出处] 《尚书·康诰》:“天惟与我彝。”孔传:“天与民五常,使父义、母慈、兄友、弟恭、子孝。”
[拼音] xián mǔ liáng qī
[释义] 见“贤妻良母”。
[出处] 鲁迅《坟·寡妇主义》:“在女子教育,则那里候最时行,常常听到嚷着的,是贤母良妻主义。”
[拼音] fù mǔ zhī guó
[释义] 自己出生的国家。指祖国
[出处] 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仲尼弟子列传》:“大鲁,坟墓所处,父母之国,国危如此,二三了何为莫出?”
[拼音] āi āi fù mǔ
[释义] 可哀呀可哀,我的父母啊!原指古时在暴政下人民终年在外服劳役,对父母病痛、老死不能照料而悲哀。
[出处] 《诗经 小雅 蓼莪》:“蓼蓼者莪,匪莪伊蒿,哀哀父母,生我劬劳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