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拼音] zhòng huǐ xiāo gǔ
[释义] 指众多的毁谤,可以销熔人的骨骼。比喻谗言多可以混淆是非。
[出处] 宋 李纲《宫词谢表》:“众毁销骨,虽贻投抒之嗟;太阳中天,必冀容光之照。”
[拼音] huǐ bù wēi shēn
[释义] 见“毁不灭性”。
[出处] 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檀弓下》:“丧不虑居,毁不危身。”
[拼音] bì fuǐ jiù yù
[释义] 回避诋毁而追求称誉。
[出处] 《墨子 耕柱》:“且翟(墨翟)闻之:‘为义非避毁就誉。’支之苟道,受枉何伤?”
[拼音] huǐ xíng miè xìng
[释义] 损坏形体,消灭本性。
[出处] 元·杨景贤《西游记》第九折:“通天大圣,你本是毁形灭性的,老僧救了你,今次休起凡心。”
[拼音] huǐ guān liè cháng
[释义] 毁坏帽子和衣裳。用作表示彻底决裂的意思。
[出处] 《后汉书 周燮传》:[冯良]耻在厮役,因坏车杀马,毁冠裂裳,乃遁至犍为,从杜抚学。”
[拼音] huǐ fāng wǎ hé
[释义] 毁去棱角,与瓦砾相合。喻屈己从众,君子为道不远离于人。语出《礼记·儒行》:“慕贤而容众,毁方而瓦合,其宽裕有如此者。”郑玄注:“去己之大圭角,下与众人小合也。”宋俞文豹《吹剑录》:“故《儒行》欲毁方瓦合,《老子》欲和光同尘。”后指毁弃自己的原则,迎合世俗
[出处] 语出《礼记·儒行》:“慕贤而容众,毁方而瓦合,其宽裕有如此者。”郑玄注:“去己之大圭角,下与众人小合也。”
[拼音] guī yù huǐ dú
[释义] 龟甲和宝玉在匣中被毁坏。比喻辅佐之臣失职而使国运毁败。
[出处] 先秦 孔子《论语 季氏》:“虎兕出於柙,龟玉毁于椟中,是谁之过与?”
[拼音] huǐ lián miè chǐ
[释义] 蔑:无。不顾廉耻
[出处] 明·方孝孺《官政》:“而令不信于下,知不为众之所与也,则益不自重,而为毁廉蔑耻之行。”
[拼音] pò bì huǐ zhǐ
[释义] 璧、珪:均为玉。把玉破坏掉。比喻破坏美好的东西。
[出处] 北魏·温鹏举《寒陵山寺碑》:“铜马竞驰,金虎乱噬,九婴暴起,十日并出,破璧毁珪,人物既尽。”
[拼音] huǐ fāng tóu yuán
[释义] 比喻抛弃立身行事准则,曲意投合别人。
[出处] 晋·葛洪《抱朴子·汉过》:“毁方投圆,面从响应者,谓之‘绝伦之秀’。”
[拼音] tòng huǐ jí dǐ
[释义] 痛:尽情;诋:毁谤,诬蔑。指尽力揭发暴露或极力毁谤辱骂
[出处] 明·王守仁《教条示龙场诸生》:“若先暴白其过恶,痛毁极诋,使无所容。”
[拼音] huáng zhōng huǐ qì
[释义] 比喻贤才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