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拼音] diào sǐ wèn shēng
[释义] 吊:吊祭;问:问候,慰问。吊祭死者,慰问活人
[出处] 西汉·刘向《战国策·燕策》:“燕王吊死问生,与百姓同甘苦。”
[拼音] è sǐ shì xiǎo,shī jié shì dà
[释义] 失节:原为封建礼教指女子失去贞操,后泛指失去节操。贫困饿死是小事,失节事情就大了。
[出处] 《二程全书·遗书二十二》:“又问:‘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,可再嫁否?’曰:‘只是后世怕寒饿死,故有是说。然饿死事极小,失节事极大!’”
[拼音] wàng shēng shě sǐ
[释义] 忘却性命,不怕牺牲。
[出处] 元·关汉卿《哭存孝》第四折:“呀,可怎生帐前空挂着虎皮袍,枉了你忘生舍死立唐朝。”
[拼音] huí shēng qǐ sǐ
[释义] 起死回生。形容医道高明,能把垂死的人救活。也用以形容挽回了看来没有希望的事物。
[出处] 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七十回:“回生起死妙难言,拯惫扶危更多益。”
[拼音] hú sǐ shǒu qiū
[释义] 首丘:头向着狐穴所在的土丘。传说狐狸将死时,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。比喻不忘本。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。
[出处] 战国 楚 屈原《九章 哀郢》:“鸟飞反故乡兮,狐死必首丘。”
[拼音] kū mù sǐ huī
[释义] 死灰:燃烧后余下的冷灰。身如枯木,心如死灰。比喻极其消极悲观。
[出处] 庄周《庄子 齐物论》:“形固可使如枯木,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?”
[拼音] lèi sǐ lèi huó
[释义] 形容十分劳累
[出处] 明·西湖渔隐主人《欢喜冤家》第24回:“端英如丧考妣一般,累死累活的大哭。”
[拼音] lín sǐ bù kǒng
[释义] 恐:恐惧。遇到危难,毫不畏惧
[出处] 西汉·刘秀《新序·义勇》:“吾闻知命之士,见利不动,临死不恐。”
[拼音] miàn rú sǐ huī
[释义] 死灰:冷却的灰烬。形容因心情沮丧或受惊吓而脸色灰白。
[出处] 《淮南子 修务训》:“昼吟宵哭,面若死灰,颜色霉墨,涕液交集。”
[拼音] miàn ruò sǐ huī
[释义] 形容因心情极度沮丧或惊恐而脸色灰暗。
[出处] 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修务训》:“昼吟宵哭,面若死灰,颜色霉墨,涕液交集。”
[拼音] mín bù wèi sǐ
[释义] 畏:惧怕。人民不怕死。形容不怕死的气慨。
[出处] 《老子》第七十四章:“民不畏死,奈何以死惧之。”
[拼音] níng sǐ bù rǔ
[释义] 宁愿被处死也不肯受辱
[出处] 元·贾仲名《对玉梳》第三折:“待将咱所图,我宁死不辱。”
[拼音] nǐ sǐ wǒ shēng
[释义] 形容斗争非常激烈、不能共存
[出处] 清·西周生《醒世姻缘传》第95回:“如要再叫唤,我就打你致命,今日赌一个你死我生!”
[拼音] yī bǎ sǐ ná
[释义] 比喻因循守旧,不肯变通。
[出处] 老舍《骆驼祥子》八:“祥子没说什么,等高妈走了,对自己点了点头,似乎是承认自己的一把死拿值得佩服,心中怪高兴的。”
[拼音] xiào sǐ jiāng chǎng
[释义] 到边疆拼死报效国家。
[出处] 明 张居正《再乞休致疏》:“虽执殳荷戈,效死疆场,亦所弗避。”
[拼音] rén zhī jiāng sǐ,qí yán yě shàn
[释义] 人到临死,他说的话是真心话,是善意的。
[出处] 《论语·泰伯》:“曾子言曰:‘鸟之将死,其鸣也哀;人之将死,其言也善。’”
[拼音] zhì zhī sǐ dì
[释义] 有意使人处于无法生存下去的境地。
[出处] 《孙子·九地》:“投之亡地然后存,陷之死地然后生。”
[拼音] sǐ sǐ píng píng
[释义] 麻木不仁,没有生气
[拼音] suī sǐ yóu róng
[释义] 人虽然死了,但死得光荣
[拼音] shēng guān sǐ jié
[释义] 泛指生和死。
[出处] 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五回:“昨贫今富人劳碌,春荣秋谢花折磨。似这般,生关死劫谁能躲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