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拼音] wàn sǐ yóu qīng
[释义] 处死万次,还嫌惩罚太轻。极言罪大。
[出处] 唐·韩愈《潮州刺史谢上表》:“臣以狂妄戆愚,不识礼度,上表陈佛骨事,言涉不敬,正名定罪,万死犹轻。”
[拼音] sǐ bù yào liǎn
[释义] 指没有害羞的意思
[出处] 曲波《林海雪原》:“真他妈的吊死鬼擦粉,死不要脸。”
[拼音] pīn sǐ pīn huó
[释义] ①不顾一切地斗争。②用尽全部精力。
[出处] 李英儒《野火春风斗古城》第九章:“但真遇到劲头儿上,狠抽他两鞭子,他肯拼死拼活地卖命。”
[拼音] pà sǐ tān shēng
[释义] 同“贪生怕死”。
[出处] 《汉书·文三王传》:“今立自知贼杀中郎曹将,冬月迫促,贪生畏死,即诈僵仆阳(佯)病,徼幸得逾于须臾。”
[拼音] sǐ shāng xiāng zhěn
[释义] 枕:以头枕物。死亡受伤者相互枕藉而卧。形容伤亡者多
[出处] 唐·陆贽《请不置琼林大盈二库状》:“冻馁交侵,死伤相枕。”
[拼音] rèn sǐ lǐ ér
[释义] 坚持某种道理或理由
[出处] 王朔《一点正经没有》:“不准备变,岿然不动认死理儿不管山下旌旗是否在望。”
[拼音] yào sǐ yào huó
[释义] 形容闹得很凶。
[出处] 明 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二十七卷:“那婆娘索性抓破脸皮,反要死要活,分毫不让。”
[拼音] tóng shēng gòng sǐ
[释义] 生死与共,形容情谊极深。
[出处] 《隋书·郑译传》:“郑译与朕同生共死,间关危难,兴言急此,何日忘之。”
[拼音] sè ruò sǐ huī
[释义] 面目惨白。原比喻面部没有什么表情。现形容十分害怕的神情。
[出处] 先秦 庄周《庄子 盗跖》:“孔子再拜趋走,出门上车,执辔三失,目茫然无见,色若死灰。”
[拼音] shēng lǎo bìng sǐ
[释义] 佛教认为出生、衰老、疾病、死亡是人生的“四苦”;后指社会生活中生育、养老、医疗、殡葬等重大生活现象。
[出处] 《敦煌变文集 八相变》:“生老病死相煎逼,积财千万总成空。”
[拼音] shēng róng sǐ āi
[释义] 活着受人尊敬,死了使人哀痛。用以赞誉受人崇敬的死者。
[出处] 先秦 孔子《论语 子张》:“其生也荣,其死也哀。”
[拼音] shí shēng jiǔ sǐ
[释义] 形容历尽艰险。
[出处] 唐 韩愈《八月十五赠张功曹》诗:“十生九死到官所,幽居默默如藏逃。下床畏蛇食畏药,海气湿蛰熏腥臊。”
[拼音] shì sǐ rú yí
[释义] 指甘心死去
[出处] 元·无名氏《赚蒯通》第四折:“蒯彻本以口舌从事,与武涉同时,为主其心,吠尧何罪,甘赴鼎镬,视死如饴,诚壮士也。”
[拼音] shēng sǐ wèi bǔ
[释义] 或生或死结果尚难测定
[出处] 清·无垢道人《八仙全传》第25回:“急的是母亲生死未卜,深怕见了面不能说话,仍和不见一般,岂不可痛!”
[拼音] shì tóng shēng sǐ
[释义] 立誓同生共死。形容十分密切,不可拆散。
[出处] 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28卷:“儿与吴衙内誓同生死,各不更改。”
[拼音] sǐ bù xuán zhǒng
[释义] 旋踵:旋转足跟,即后退。比喻不畏艰险,坚决向前。亦比喻极短时间内即死去。
[出处] 《战国策 中山策》:“当此之时,秦中士卒,以军中为家,将帅为父母,不约而亲,不谋而信,一心同功,死不旋踵。”
[拼音] gān sǐ rú yí
[释义] 甘:情愿;饴:饴糖。甘愿去死,就像吃糖一般。形容不怕死,把死作为快事。
[出处] 《清史稿·任举传》:“举忠愤激发,甘死如饴,而朕以小丑跳梁,用良臣于危地,思之深恻。”
[拼音] xiǔ mù sǐ huī
[释义] 枯干的树木和火灭后的冷灰。比喻心情极端消沉,对任何事情无动于衷。
[出处] 元 石德玉《曲江池》第四折:“小官已为朽木死灰,若非你拯救吹嘘,安能到此。”
[拼音] niǎo jìn gōng cáng,tù sǐ gǒu pēng
[释义] 烹:煮烧。飞鸟打尽,弓被搁置不用;兔被捕杀后,猎狗则被烹食。比喻事情办成,功臣被害
[出处] 鲁迅《立此存照》:“倘有不识时务者问:‘如果那时并不鸟尽弓藏,兔死狗烹,而且汉人也配享太庙……则将如何?’我觉得颇费唇舌。”
[拼音] shēng sǐ xiāng yī
[释义] 在生死问题上互相依靠。形容同命运,共存亡。
[出处] 毛泽东《中国人民志愿军要爱护朝鲜的一山一水,一草一木》:“中朝两国同志要亲如兄弟般地团结在一起,休戚与共,生死相依,为战胜共同敌人而奋斗到底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