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拼音] qīng sǐ zhòng qì
[释义] 谓以义气为重而不怕死。
[出处] 汉·张衡《西京赋》:“都邑游侠,张起之伦,齐志无忌,拟迹田文,轻死重气,结党连群。”
[拼音] qīng sǐ zhòng yì
[释义] 见“轻死重气”。
[出处] 《旧唐书·崔融传》:“若乃富商大贾,豪宗恶少,轻死重义,结党连群。”
[拼音] qì shēng qì sǐ
[释义] 气:气恼。气得死去活来
[出处] 明·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》第二回:“那妇人气生气死,和他合了几场气。”
[拼音] rù sǐ chū shēng
[释义] 形容冒着生命危险。
[出处] 清·夏燮《中西纪事》第八卷:“某经历海洋五十年,此身在炮弹中入死出生者数数矣!”
[拼音] shēng sǐ yǒng bié
[释义] 指活人与死人永远分离
[出处] 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57回:“呜呼公瑾,生死永别。”
[拼音] shì sǐ ruò shēng
[释义] 把死去看做活着一样。形容不怕死。
[出处] 《庄子 秋水》:“白刃交于前,视死若生者,烈士之勇也。”
[拼音] shì sǐ rú shēng
[释义] 把死去看做活着一样。形容不怕死。同“视死若生”。
[出处] 汉·晁错《守边劝农疏》:“故能使其众蒙矢石,赴汤火,视死如生。”
[拼音] tù sǐ quǎn jī
[释义] 比喻敌人灭亡后,功臣不受重用。
[出处] 明·张居正《答两广刘凝斋言贼情军情民情》:“鸟尽弓藏,兔死犬饥,故诸将士多张大贼势者,亦未可尽以为然也。”
[拼音] rén shēng zì gǔ shuí wú sǐ
[释义]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,但应死得有价值。
[出处] 宋 文天祥《过零丁洋》诗: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。”
[拼音] zhuō shēng tì sǐ
[释义] ①陷害无罪之人为有罪者抵死。②杀一生物为病者消灾的巫术。
[出处] 元·王仲文《救孝子》第三折:“官人每枉请著皇家禄,都只是捉生替死,屈陷无辜。”
[拼音] dé rén sǐ lì
[释义] 死力:以死效力。得到别人以死来效力。形容非常得人拥护。
[出处] 《晋书·贾充传》:“诞再在扬州,威名夙著,能得人死力。”
[拼音] fāng shēng fāng sǐ
[释义] 方:正在。指事物不断生成或消亡
[出处] 战国·宋·庄周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方生方死,方死方生。”
[拼音] mèi sǐ yǐ wén
[释义] 昧:冒。闻:使听到。冒着死罪来禀告您。表示谨慎惶恐。
[出处] 《史记 赵世家》:“老臣贱息舒祺,最少,不肖,而臣衰,窃爱怜之,愿令得补黑衣之数,以卫王宫。昧死以闻!”
[拼音] è sǐ shì dà
[释义] 饿死人是件大事
[出处] 清 田北湖《与某生论韩文书》:“况贫能病人,饿死事大,不惟利禄之见,尽人难免。”
[拼音] lè ér wàng sǐ
[释义] 形容胸襟旷达,忘怀一切。
[出处] 汉·东方朔《非有先生论》:“遂居深山之间,积土为室,编蓬为户,弹琴其中,以咏先王之风,亦可以乐而忘死矣。”
[拼音] lǎo sǐ gōu hè
[释义] 沟壑:溪谷。老死于山谷之中。指平庸地死去
[出处] 宋·苏轼《代张方平谏用兵书》:“为社稷长久之计,以上安二宫朝夕之养,下以济四方亿兆之命,则臣虽老死沟壑,瞑目於地下矣!”
[拼音] náo huí zhī sǐ
[释义] 蛲:人体寄生虫;蛔:蛔虫。形容不劳而获者终归会失败
[出处] 《燕书》:“蛲蛔所藉以生者,在人肠胃之中也。”
[拼音] pò sǐ wàng shēng
[释义] 不顾性命危险;不顾一切。
[出处] 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三五回:“[张太太]今日在舅太太屋里听得姑爷果然中了,便如飞的从西过道儿里直奔到这里来,破死忘生的大着胆子上去,要当面叩谢魁星的保佑。”
[拼音] tóng lì xiāng sǐ
[释义] 谓有共同利益,就能舍命相助。
[出处] 西汉·刘安《淮南子·兵略训》:“同利相死,同情相成。”
[拼音] zhì sǐ mǐ tā
[释义] 至:到;靡:没有;它:别的。到死也不变心。形容爱情专一,致死不变。现也形容立场坚定。
[出处] 《诗经 墉风 柏舟》:“之死矢靡它,母也天只,不谅人只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