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拼音] zhèng míng dìng fēn
[释义] 辨正名分。
[出处] 鲁迅《且介亭杂文二集·非有复译不可》:“于是有些人又记起了翻译,试来译几篇。但这就又是‘批评家’的材料了,其实,正名定分,他是应该叫作‘唠叨家’的。”
[拼音] zhèng zhèng jīng jīng
[释义] ①严肃而认真。②犹言堂堂正正。
[出处] 清·李渔《怜香伴·狂喜》:“哄我正正经经听了半日,只说当真,原来又是说笑。”
[拼音] zhí yán zhèng sè
[释义] 谓言语正直,仪容严肃。
[出处] 《三国志·魏志·国渊传》:“每于公朝论议,常直言正色,退无私焉。”
[拼音] ān zhái zhèng lù
[释义] 比喻仁义。谓以仁居心,以义行事。
[出处] 《孟子·离娄上》:“仁,人之安宅也;义,人之正路也。旷安宅而弗居,舍正路而不由,哀哉!”
[拼音] chù xié chóng zhèng
[释义] 斥退奸邪,崇尚正直。
[出处] 太平天国·林一环《贬妖穴为罪恶隶论》:“庶几黜邪崇正,以为遐迩亲疏之永鉴云尔。”
[拼音] chéng yì zhèng xīn
[释义] 诚:真心实意;正:纠正。有真诚的心意才能端正心思
[出处] 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大学》:“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。”
[拼音] gé xié fǎn zhèng
[释义] 革除错误,回到正道上。
[出处] 晋·葛洪《抱朴子·勖学》:“荡汰积埃,革邪反正。”
[拼音] guān qīng fǎ zhēng
[释义] 清·清廉;正:公正。为官清廉,执法公正
[出处] 元·李行道《灰阑记》第二折:“我这衙门里问事,真个官清法正,件件依条律的。”
[拼音] kuāng zhèng gāng jì
[释义] 指纠正法度
[出处] 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何敞传》:“上当匡正纲纪,下当济安元元。”
[拼音] kuāng miù zhèng sú
[释义] 纠正错误,矫正陋习。
[出处] 唐·颜师古有《匡谬正俗》八卷。田北湖《与某生论韩文书》:“嗟呼!后人之于古人,人誉亦誉,人毁亦毁,因其一节之长,遗其全体之短,习非胜是,好恶不公,有起而匡谬正俗者,辄谓伤忠厚焉。”
[拼音] lǐ zhèng cí zhí
[释义] 道理正当,言词朴直。
[出处] 宋·楼钥《答綦君更生论文书》:“心平气和,理正词直,然后为文之体,可以追配古作。”
[拼音] méng yǐ yǎng zhèng
[释义] 指从童年开始,就要施以正确的教育。
[出处] 《易·蒙》:“蒙以养正,圣功也。”
[拼音] xīn zhèng bǐ zhèng
[释义] 书法的优劣与人品有关,心正写的字也端正
[出处] 《旧唐书·柳公权传》:“用笔在心,心正则笔正。”
[拼音] xiáng xié cóng zhèng
[释义] 降:降服;从:归从。降伏妖邪,使之改邪归正
[出处] 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44回:“望爷爷与我们雪恨消灾,早进城降邪从正也。”
[拼音] zhèng zhèng qì qì
[释义] 正派。
[出处] 明 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二十八:“[程朝奉]虽是缠得熟分了,那陈氏也自正正气气,一时也勾搭不上。”
[拼音] zhèng dào tǎn tú
[释义] 坦:平而宽广。直而平坦的大道。比喻方向正确,前途光明的道路
[出处] 清·李绿园《歧路灯》第96回:“总之,再不走荆棘,这边就是茂林修竹;再不踏确荦,这边便是正道坦途。”
[拼音] zhèng sè lì shēng
[释义] 态度严正,言辞严厉。
[出处] 明·方孝孺《王彪之》:“众情疑惧方若锋刃之迫肤,而能处之从容,正色厉声决以大事,非勇者不能也。”
[拼音] zhèng sè gǎn yán
[释义] 态度严肃,敢于直言。
[出处] 《明史 王竑传》:“十一年授户科给事中,豪迈负气节,正色敢言。”又《刘健传》:“健学问深粹,正色敢言,以身任天下之重。”
[拼音] cí yán yì zhèng
[释义] 词:言词,语言。义:道理。言辞严厉,义理正大。
[出处] 宋 张孝祥《明守赵敷文》:“欧公书岂惟翰墨之妙,而辞严义正,千载之下,见者兴起,某何足以辱公此赐也哉。
[拼音] guī zhèng shǒu qiū
[释义] 传说狐狸将死时,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。比喻不忘本。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。
[出处] 《礼记·檀弓上》:“狐死正丘首,仁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