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拼音] cūn gē shè gǔ
[释义] 民间的歌谣、鼓乐。
[出处] 元·姚守中《粉蝶儿·牛诉冤》套曲:“为伍的是伴哥王留,受用的是村歌社鼓。”
[拼音] gē lóu wǔ guǎn
[释义] 指演奏乐曲、表演歌舞的场所
[出处] 明·刘基《郁离子·天道》:“是故碎瓦颓垣,昔日之歌楼舞馆也。”
[拼音] tú gē lǐ fù
[释义] 路途的人歌诵,里巷的人抃舞。形容百姓欢欣快乐的升平景象。
[出处] 南朝·梁·沈约《贺齐明帝登祚启》:“涂歌里抃,载怀凫藻。”
[拼音] tú gē xiàng wǔ
[释义] 同“涂歌里抃”。
[出处] 明·袁宗道《顾使君考绩序》:“一温然长者,兀坐而泣之,可立使民涂歌巷舞。”
[拼音] wǔ yàn gē yīng
[释义] 莺:黄莺。指歌声宛转如黄莺,舞姿轻盈如飞燕。形容一派太平景象
[出处] 明·张凤翼《灌园记·齐王拒谏》:“计日周秦兼并,烽烟罢警,正好酣柳眠花,舞燕歌莺。”
[拼音] tú gē lǐ yǒng
[释义] 同“涂歌邑诵”。
[出处] 南朝·梁·沈约《齐故安陆昭王碑》:“老安少怀,涂歌里咏。莫不欢若亲戚,芬若椒兰。”
[拼音] zhāo gē mù xián
[释义] 形容整天沉迷于歌舞,逸乐无度。
[出处] 宋 周密《武林旧事 歌馆》:“外此诸处茶肆,清乐茶坊、八仙茶坊……各有等差,莫不靓妆迎门,争妍卖笑,朝歌暮弦,摇荡心目。”
[拼音] wǔ qún gē shàn
[释义] 见“舞衫歌扇”。
[出处] 宋·晁补之《南歌子》词:“东园捶鼓赏新醅,唤取舞裙歌扇,探春回。”
[拼音] tú gē yì sòng
[释义] 路途邑里的人全都歌诵。形容国泰民安、百姓欢乐的景象。
[出处] 南朝·宋·颜延之《三月三日曲水诗序》:“增类帝之宫,饬礼神之馆,涂歌邑诵,以望属车之尘者久矣。”
[拼音] xián gē zhī yīn
[释义] 弦歌:弦乐。弹琴和唱歌的声音。泛指教学活动
[出处] 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儒林列传》:“高皇帝诛项籍,举兵围鲁,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,弦歌之音不绝。”
[拼音] huǎn gē màn wǔ
[释义] 缓:柔软。指轻快的音乐和柔美的舞蹈
[出处] 唐·白居易《长恨歌》:“缓歌慢舞凝丝竹,尽日君王看不足。”
[拼音] zhāo gē yè xián
[释义] 形容整天沉迷于歌舞,逸乐无度。
[出处] 唐 杜牧《阿房宫赋》:“妃嫔媵嫱,王子皇孙,辞楼下殿,辇来于秦。朝歌夜弦,为秦宫人。”
[拼音] fèng wǔ luán gē
[释义] ①形容美妙的歌舞。②仙舞的两支曲名。
[出处] 唐·宋之问《太平公主山池赋》:“凤舞鸾歌兮俨欲飞,披烟弄月兮宵未归。”
[拼音] bǐ gē mò wǔ
[释义] 指文笔奇妙精采。
[出处] 清 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三十四回:“只见当朝圣人出的是三个富丽堂皇的题目,想着自然要取几篇笔歌墨舞的文章。”
[拼音] qín gē jiǔ fù
[释义] 弹琴、唱歌、饮酒、赋诗。旧皆逸人、高士之事。
[出处] 南朝·齐·孔稚珪《北山移文》:“琴歌既断,酒赋无续。”
[拼音] niú jiǎo zhī gē
[释义] 春秋时,宁戚很穷,想见齐桓公而出仕,一天,乘桓公出城迎客的机会,在车下喂牛,“扣牛角疾歌”。桓公闻而赞其为“非常人”,命后车载之,拜为上卿。见《吕氏春秋·举难》、《晏子春秋·问下二》。汉刘向《说苑·尊贤》亦载此事。后以“牛角之歌”、“牛下歌”为穷士自求用
[出处] 春秋时,宁戚很穷,想见齐桓公而出仕,一天,乘桓公出城迎客的机会,在车下喂牛,“扣牛角疾歌”。桓公闻而赞其为“非常人”,命后车载之,拜为上卿。见《吕氏春秋·举难》、《晏子春秋·问下二》。汉·刘向《说苑·尊贤》亦载此事。
[拼音] tán jiàn zuò gē
[释义] 比喻怀才不遇。
[出处] 唐·李白《行路难·其二》:“弹剑作歌奏苦声,曳裾王门不称情。”
[拼音] kāng zāi zhī gē
[释义] 康:太平。泛指太平颂歌
[出处] 《尚书·益稷》:“乃赓载歌曰:‘元首明哉,股肱良哉,庶事康哉。”
[拼音] dú xián āi gē
[释义] 弦:琴弦。指独自弹奏弦乐器,哀声歌唱
[出处] 战国·宋·庄周《庄子·天地》:“子非夫博学以拟圣,於于以盖众,独弦哀歌,以卖名声于天下者乎?”
[拼音] chǔ gē zhī jì
[释义] 《汉书·高帝纪下》:“扞刘邦呴围羽垓下。羽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,知尽得楚地,羽与数百骑走,是以兵大败。”后因用“楚歌之计”谓攻心之术。
[出处] 《汉书·高帝纪下》:“扞刘邦呴围羽垓下。羽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,知尽得楚地,羽与数百骑走,是以兵大败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