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拼音] rǎn hàn cāo gū
[释义] 翰:毛笔;操觚:拿木简写文章。指提笔作文
[出处] 明·程登吉《幼学琼林》第四卷:“作文曰染翰操觚;从师曰执经问难。”
[拼音] rì rú yuè rǎn
[释义] 濡:浸润。染:熏染。天长日久地渐渐熏染。指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逐渐的变化。亦作“日渐月染”。
[出处] 清·魏祝亭《两粤傜俗记》:“因避徭赋,举家窜入,日濡月染,凡饮食衣服器用,皆与真傜无异。”
[拼音] rǎn shén kè gǔ
[释义] 犹铭心刻骨。谓感受深切。
[出处] 清·赵翼《瓯北诗话·南宋人著述未入金源》:“苏黄字迹,亦所矜赏,谓‘二公翰墨,片言只字,皆未名之宝,百不为多,一不为少。’是遗山之于苏黄,可谓染神刻骨矣。”
[拼音] rǎn hàn chéng zhāng
[释义] 谓提笔成文。
[出处] 明·谢榛《四溟诗话》卷二:“诗,适情之具。染翰成章,自然高妙,何必苦思以凿其真?”
[拼音] qīng yíng rǎn bái
[释义] 同“青蝇点素”。
[出处] 《艺文类聚》卷二六引三国·魏·丁仪《厉志赋》:“疾青蝇之染白,悲小弁之靡托。”
[拼音] mìng rǎn huáng shā
[释义] 染:沾上。身体挨上黄沙。指死亡
[出处] 明·洪楩《清平山堂话本·张子房慕道记》:“倘若大限来到,身归泉世,命染黄沙,如何留得?”
[拼音] rǎn sī zhī biàn
[释义] 《墨子·所染》:“扞墨子呴见染丝者而叹曰:‘染于苍则苍,染于黄则黄。所入者变,其色亦变。’”后因以“染丝之变”比喻本来相同的人或事物因受环境影响而变得不同。
[出处] 《墨子·所染》:“[墨子]见染丝者而叹曰:‘染於苍则苍,染於黄则黄。所入者变,其色亦变。’”
[拼音] rǎn zhǐ chuí xián
[释义] 形容急欲攫取,十分贪馋。垂涎,流口水。
[出处] 《元史·郝经传》:“病民诸奸各持两端,观望所立,莫不凯觎神器,染指垂涎。”
[拼音] rǎn zhǐ yú dǐng
[释义] 鼎:古代用青铜制成的炊具,多为圆形,三足两耳。把手指伸到鼎里蘸点汤。比喻沾取非分的利益。
[出处] 《左传 宣公四年》:“及食大夫鼋,召子公而弗与也。子公怒,染指于鼎,尝之而出。”
[拼音] fēi wén rǎn hàn
[释义] 挥笔疾书。
[出处] 《旧五代史 唐书 卢程传》:“承业之曰:公称文士,即合飞文染翰,以济霸国,尝命草辞,自陈短拙,及留职务,又以为辞,公所能者何也。”
[拼音] rǎn shén luàn zhì
[释义] 谓思想受到迷惑扰乱。
[出处] 宋·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卷十:“西山曰:‘此人大非端士,笔头虽写得数句诗,所谓本心不正,脉理皆邪,读之将恐染神乱志,非徒无益。’某佩服其言。”
[拼音] rǎn xū zhǒng chǐ
[释义] 染须发,镶假牙。以之掩饰衰老。
[出处] 宋·陆游《岁晚幽兴》诗:“卜冢治棺轮我快,染须种齿笑人痴。”
[拼音] rì jiàn yuè rǎn
[释义] 濡:浸润。染:熏染。天长日久地渐渐熏染。指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逐渐的变化。同“日濡月染”。
[出处] 宋 程珌《丙子轮对札子》:“招之得其地矣,又当各分其屯,无杂官军,盖一与之染,则日渐月染,尽成弃甲之人,不幸有警,则彼此相持,莫肯先进;一有微功,则彼此交集,反戈自戕,岂暇向敌哉。”
[拼音] rǎn lán niè zǎo
[释义] 指胡乱涂抹。涅,染;皂,黑色。
[出处] 唐 段成式《酉阳杂俎续集 支诺皋中》:“姚司马者,寄居汾州……经年,二女精神恍惚,夜常明灯挫针,染蓝涅皂,未尝暂息,然莫见其所取也。”
[拼音] rǎn fēng xí sú
[释义] 谓受风俗影响而有所习染。
[出处] 《云笈七签》卷五六:“五气者,随命成性,逐物意移,染风习俗,所以变化无穷,不惟万数。”
[拼音] mù rǔ ěr rǎn
[释义] 濡:沾湿;染:沾染。耳朵经常听到,眼睛经常看到,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。
[出处] 唐·韩愈《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》:“目濡耳染,不学以能。”
[拼音] rǎn lán niè yàn
[释义] 谓胡乱涂抹。涅,染;皁,黑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