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拼音] jiā qiāng dài bàng
[释义] 指言语中暗藏讽刺。
[出处] 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三十一回:“姑娘倒寻上我的晦气。又不像是恼我,又不像是恼二爷,夹枪带棒,终久是个什么主意?”
[拼音] zhēn qiāng shí dàn
[释义] 战场上使用的武器弹药。多比喻实战。
[出处] 柯灵《〈阿英散文选〉序》:“尽管有真枪实弹与纸上硝烟的不同,却同样要以活鲜鲜的生命相搏击的。”
[拼音] wǔ qiāng nòng bàng
[释义] 指使弄刀枪棍棒等兵器,借指习武
[出处] 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82回:“试看全伙里舞枪弄棒的书生,犹胜满朝中欺君害民的官吏。”
[拼音] héng qiāng yuè mǎ
[释义] 犹言横戈跃马。
[出处] 元·陈以仁《雁门关存孝打虎》:“见一人雄赳赳披袍擐甲,嗔忿忿横枪跃马。”
[拼音] bǐ qiāng zhǐ dàn
[释义] 指用笔墨文章作为论战的武器
[出处] 邹韬奋《抗战以来·“笔杆暴动”》:“现代很流行的用语,指笔和书报为‘笔枪纸弹’。”
[拼音] qiāng lín dāo shù
[释义] 犹言刀枪林立。形容激烈战斗的场面。
[出处] 清·无名氏《木兰从军·陷阵》:“来见这,枪林刀树,杀人如麻。”
[拼音] bǐ shǒu tóu qiāng
[释义] 匕首:短剑。比喻短小犀利击中要害的文章
[出处] 茅盾《联系实际·学习鲁迅》:“除了匕首、投枪,也还有发聋振聩的木铎,有悠然发人深思的静夜钟声。”
[拼音] qiāng yān pào yǔ
[释义] 形容激烈的争战。
[出处] 《辛亥革命·安徽光复记》:“北皖以处于南北战争必趋之地,故凤颖二府属地仍在枪烟炮雨之中。”
[拼音] tiě miàn qiāng yá
[释义] 比喻坚忍不拔,刻苦自励。
[出处] 明 李贽《咏古》之一:“卧薪尝胆为吞吴,铁面枪牙是丈夫。”
[拼音] qiāng shēng dāo yǐng
[释义] 指激烈厮杀的场面。
[出处] 杜鹏程《在和平的日子里》第三章:“梁建带着家破人亡的仇恨,带着年青人烫热的心,和战友驰骋在华北平原上的浓烟大火中,枪声刀影里。”
[拼音] qiāng yān pào yǔ
[释义] 形容激烈的争战。
[拼音] niǎo qiāng huàn pào
[释义] 比喻情况或条件有很大好转。砲,同“炮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