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拼音] là jìn chūn lái
[释义] 腊:指腊月,即农历十二月。腊月过去,春天又回来了
[出处] 清·李绿园《歧路灯》第八回:“且说腊尽春来,到了正月初四日。”
[拼音] mù qù cháo lái
[释义] 黄昏过去,清晨又到来。谓岁月流逝。
[出处] 唐·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弟走从军阿姨死,暮去朝来颜色故。”
[拼音] tǎng lái zhī wù
[释义] 傥来:偶然、意外得来的。无意中得到的或非本分应得的财物。
[出处] 先秦 庄周《庄子 缮性》:“轩冕在身,非性命也,物之傥来,寄者也。”
[拼音] pǐ wǎng tai lái
[释义] 见“否2去泰来”。
[出处] 唐·林谔《石壁寺铁弥勒像颂》:“否往泰来,圣作惠出。”
[拼音] tǎng lái zhī wù
[释义] 指意外得到的或非本分应得的东西。同“傥来之物”。
[出处] 元 秦简夫《东堂老》第三折:“这钱财是倘来之物。”
[拼音] rǎng wǎng xī lái
[释义] 形容人来人往,喧闹纷杂。
[出处] 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货殖列传》:“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;天下攘攘,皆为利往。”
[拼音] rén shēng qī shí gǔ lái xī
[释义] 稀:稀少。七十岁高龄的人从古以来就不多见。指得享高寿不易。
[出处] 唐 杜甫《曲江》诗:“酒债寻常行处有,人生七十古来稀。”
[拼音] shǔ wǎng zhī lái
[释义] 数:计算;往:过去;来:未来。明了过去,可以推知未来。
[出处] 《周易 说卦》:“数往者顺,知来者逆。”
[拼音] tà lái zhǒng zhì
[释义] 指纷纷到来。亦作“踏来麕至”。
[出处] 清林则徐《札南澳镇饬严办东路贩烟外国船只》:“倘敢抗违不遵,即照前札或用炮轰击,或用火烧,务使创巨痛深,始免沓来踵至。”
[拼音] fāng lái wèi ài
[释义] 谓(恩泽)方始来到尚未止歇。
[出处] 明·方孝孺《凝命神宝颂》:“霈如霖雨,润泽天下,而民被其惠者,方来而未艾也。”
[拼音] shū lái hū wǎng
[释义] 倏:极快的;忽:突然。指来去迅速
[出处] 晋·潘岳《射雉赋》:“栎雌妒异,倏来忽往。”
[拼音] fǎn lái fù qù
[释义] 来回翻动。形容多次重复
[出处] 梁斌《红旗谱》第三卷:“江涛反来复去,看了又看。”
[拼音] tai lái fǒu jí
[释义] 泰:周易卦名,是好卦。否:周易卦名,是坏卦。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,就要转化到它的对立面,好事来到是由于坏事已至终极,坏事变为好事。亦作“否去泰来”、“否极泰至”、“泰来否往”、“否极泰来”。
[出处] 唐·白居易《遣怀》诗:“乐往转化,泰来犹否极。”
[拼音] xìng jìn bēi lái
[释义] 兴:兴致,兴味。高兴到了极点,使人悲苦的事就来了
[出处] 唐·王勃《滕王阁序》:“天高地迥,识宇宙之无穷,兴尽悲来,知盈虚之有数。”
[拼音] jūn zhì tà lái
[释义] 犹言群集纷至。
[出处] 清·魏秀仁《花月痕》第一回:“自登甲科、入仕版,蛇神牛鬼麇至沓来。”
[拼音] shǒu dào niān lái
[释义] 比喻事情很容易办到。
[出处] 明 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61回:“小生凭三寸不烂之舌,直往北京说卢俊义上山,如探囊取物,手到拈来。”
[拼音] nǐ lái wǒ qù
[释义] 指亲朋好友之间交往频繁
[出处] 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75回:“见这李虞侯、张干办在宋江前面指手划脚,你来我去,都有心要杀这厮,只是碍着宋江一个,不敢下手。”
[拼音] nán lái běi qù
[释义] 泛指来来往往
[出处] 元·贾仲名《对玉梳》第三折:“这里是大道官塘,怎没个行人南来北去。”
[拼音] pǐ qù tai lái
[释义] 指厄运过去,好运到来。
[出处] 前蜀·韦庄《湘中作》诗:“否去泰来终可待,寒夜休唱《饭牛歌》。”
[拼音] rén lái kè qù
[释义] 指礼节性的应酬往来。也指来往客人很多。
[出处] 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一一零回:“妈妈睡罢,一天到晚人来客去的也乏了,歇歇罢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