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拼音] háo mò zhī lì
[释义] 毫末:指细微。极小的利益
[出处] 宋·欧阳修《原弊》:“有司屡变其法,以争毫末之利。”
[拼音] jiàng běn liú mò
[释义] 犹言舍本逐末。
[出处] 明·何景明《序》:“人才则由实而虚,文教则由振而委,亡弗降本流末暌正趋弊者矣!”
[拼音] piàn cháng mò jì
[释义] 见“片长薄技”。
[出处] 清·沈葆桢《复奏洋务事宜疏》:“抑知片长末技,以备顾问,以供驱策,未尝不可。”
[拼音] qiáng nǔ mò shǐ
[释义] 同“强弩之末”。
[出处] 《旧唐书·李密传》:“又强弩末矢,理无穿于鲁缟;冲风余力,讵能动于鸿毛。”
[拼音] běn shèng mò róng
[释义] 本:指树根;末;指树梢;荣:草木茂盛。树根发达,枝叶才能繁茂。指对待事物要看重根本
[出处] 汉·班固《泗水亭碑铭》:“源清流洁,本盛末荣。”
[拼音] xún liú zhú mò
[释义] 犹舍本求末。
[出处] 宋·朱熹《答吕伯恭书》:“因悟向来涵养功夫全少,而讲话又多强探,必取寻流逐末之弊,推类以求,众病非一,而其源皆在此。”
[拼音] mò lù zhī nán
[释义] 末路:最后的一段路程。走最后一段路程是艰难的。比喻越到最后,工作越艰巨。也比喻保持晚节不易。
[出处] 西汉 刘向《战国策 秦策五》:“‘行百里者半于九十’,此言末路之难。”
[拼音] mò dà bì shé
[释义] 谓树木枝端粗大,必折其干。喻下属权重,危及上级。
[出处] 《左传·昭公十一年》:“末大必折,尾大不掉,君所知也。”
[拼音] mò jié xì xíng
[释义] 谓无关大体的细小行为。
[出处] 宋·陆九渊《与曾宅之书》:“古之所谓小人儒者,亦不过依据末节细行以自律。”
[拼音] mò rú zhī hé
[释义] 犹言无法对付,莫可奈何。
[出处] 晋·葛洪《抱朴子·塞难》:“吾所以不能默者,冀夫可上可下者,可引致耳。其不移者,古人已末如之何也。”
[拼音] zhú mò wàng běn
[释义] 追求细枝末节,忘记事物根本的、主要的部分。
[出处] 明·胡应麟《诗薮·近体中》:“今题金山而必曰金玉之金,咏赤城而必云赤白之赤,皆逐末忘本之过也。”
[拼音] tiān mò liáng fēng
[释义] 天末:天的尽头;凉风:特指初秋的西南风。原指杜甫因秋风起而想到流放在天末的挚友李白。后常比喻触景生情,思念故人。
[出处] 唐·杜甫《天末怀李白》诗:“凉风起天末,君子意如何?”
[拼音] ruò běn qiáng mò
[释义] 指中央权力削弱而地方势力强大。
[出处] 太平天国 洪仁玕《资政新篇》:“倘有结盟联党之事,是下有自固之术,私有倚倚之端,外为假公济私之举,内藏弱本强末之弊。”
[拼音] dé běn cái mò
[释义] 谓治国平天下,德为根本,财由德致,故理财为末。语本《礼记·大学》:“德者,本也;财者,末也。”孔颖达疏:“德能致财,财由德有,故德为本财为末也。”
[出处] 语出《礼记·大学》:“德者,本也;财者,末也。”孔颖达疏:“德能致财,财由德有,故德为本财为末也。”
[拼音] cén lóu qí mò
[释义] 只比较末端,方寸的木头也可高过高楼。比喻不从本着手,则无法认清事实。
[出处] 《孟子 告子下》:“不揣其本而齐其末,方寸之木,可使高于岑楼。”《幼学琼林 卷三 人事类》:“岑楼齐末,不识高卑。”
[拼音] páng zhī mò jié
[释义] 喻不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