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拼音] xíng wǎng yǐng qū
[释义] 东西的形状歪斜了,它的影子也就弯曲了。比喻有什么原因就会有什么结果。
[出处] 《列子·说符》:“形枉则影曲,形直则影正。”
[拼音] sǒng jiān qū bèi
[释义] 耸起两肩,弯曲背脊。形容衰老或寒酸貌。
[出处] 清 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43回:“那些请来帮阅卷的,又都是些耸肩曲背的,酸的怕人。”
[拼音] áo yá jié qū
[释义] 聱牙:不顺口;诘曲:曲折。指文章读起来不顺口
[出处] 清 郑相如《汉林四传 开明君传》:“有荐伏生工《尚书》,上诏中大夫晁错至其家,从七岁好口授书文,聱牙诘曲。”
[拼音] páng zhǐ qǔ yù
[释义] 从侧面委婉启发晓谕。
[出处] 宋·王禹偁《故商州团练使翟公墓志铭》:“知属吏过失,未尝面言,必因公宴引数十年前事,曰某人尝为某过得某罪,旁指曲谕,微警戒之。”
[拼音] qū jìn qí qiǎo
[释义] 曲:委婉细致。曲折而委婉地将其中的奥妙之处充分表达出来
[出处] 宋·苏轼《拟进士对御试策引状》:“昔祖宗之朝,崇尚辞律,则诗赋之工,曲尽其巧。”
[拼音] qǔ yì fèng yíng
[释义] 见“曲意逢迎”。
[出处] 清·采蘅子《虫鸣漫录》:“虽曲意奉迎,动辄得咎,人咸不平。”
[拼音] qīng cí lì qǔ
[释义] 同“清词丽句”。
[出处] 《宋书·谢灵运传》:“清辞丽曲,时发手篇。”
[拼音] qǔ tū yí xīn
[释义] 见“曲突徙薪”。
[出处] 清·李渔《玉搔头·媲美》:“曲突移薪计未忠,焦头烂额敢居功。”
[拼音] qǔ yì chéng yíng
[释义] 同“曲意逢迎”。
[出处] 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黄九郎》:“生曲意承迎,笑问所来。”
[拼音] yín cí yàn qǔ
[释义] 黄色的、不健康的诗歌、词曲。
[出处] 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81回:“燕青再拜奏道:‘所记无非是淫词艳曲,如何敢伏侍圣上!’”
[拼音] qū yì chéng fèng
[释义] 曲意:违心。违背自己的心意去奉承讨好别人
[出处] 明·焦竑《玉堂丛语·方正》:“有曲意承奉者,未尝喜,不见者,未尝怒也。”
[拼音] niù qū zuò zhí
[释义] 故意将错的说成对的。比喻是非颠倒
[出处] 明·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第35卷:“方妈妈呆了半晌,开口不得,思想没收场,只得拗曲作直,说道:‘谁叫你私下通奸?我已告在官了。’”
[拼音] wǔ duàn xiāng qū
[释义] 指凭借势力在民间横行霸道。
[出处] 《史记 平准书》:“当此之时,网疏而民富,役财骄溢,或至兼并豪党之徒,以武断于乡曲。”
[拼音] wěi qǔ chéng quán
[释义] 指使自己受委屈,来成全别人。亦作“委曲周全”。
[出处] 明·李贽《续焚书·答骆副使》:“夫自用则不能容物,无用又不能理物,其得尔三载于滇中者,皆我公委曲成全之泽也。”
[拼音] táo qī liǔ qǔ
[释义] 指春景艳丽的地方。同“桃蹊柳陌”。
[出处] 宋·周邦彦《迎春乐》词:“桃蹊柳曲闲踪迹,俱曾是大堤客,解春衣贳酒城南陌。”
[拼音] wěi qǔ zhōu quán
[释义] 委曲:同“委屈”,曲意求全。曲意迁就,以求得事情的完成
[出处] 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七卷:“我只要委曲周全称家主一桩大事,并无欺心。若有苟且,天地不容。”
[拼音] gǎi qǔ yì diào
[释义] 比喻改变策略或做法。
[出处] 《三国志·魏志·蒋济传》:“臣窃亮陛下潜神默思,公听并观,若事有未尽于理而物有未周于用,将改曲易调,远与黄唐角功,近昭武文之迹,岂近习而已哉!”
[拼音] fú cí qū shuō
[释义] 浮:空虚不实;曲说:指言语偏激。虚浮不实的词句,偏颇不正的言论
[出处] 《清史稿·张煌言传》:“凭陵风涛,纵横锋镝,今逾一纪矣,岂复以浮词曲说动其心哉!”
[拼音] ē yú qū cóng
[释义] 阿谀:曲意逢迎。曲意逢迎讨好别人
[出处] 东汉 班固《汉书 匡衡传》:“阿谀曲从,阿上罔下,无大臣辅政之义。”
[拼音] cè cí yàn qǔ
[释义] 侧:不正;艳:艳丽。文词艳丽而流于轻佻
[出处] 《雅言杂录》:“少敏悟,薄行无检幅,多作侧词艳曲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