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拼音] bào nüè wú dào
[释义] 残暴狠毒,丧尽道义。
[出处] 《晋书 桓彝传》:“遂肆意酒色,暴虐无道,多所残害。”
[拼音] cū fēng bào yǔ
[释义] 指风雨之来势急骤狂猛
[出处] 清 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88回:“莫讲粗风暴雨,不能招架,就是小小一阵凉飕,只怕也难支持了。”
[拼音] qín jiān tǎo bào
[释义] 暴:豪强。指捕捉奸人,讨伐强暴。
[出处] 三国·魏·曹操《褒扬泰山太守吕虔令》:“卿在郡以来,擒奸讨暴,百姓获安。”
[拼音] bào qǔ háo duó
[释义] 豪:强横。用暴力劫夺。
[出处] 宋 苏轼《策断上》:“国用不足,则加赋于民,加赋而不已,则凡暴取豪夺之法,不得不施于今之世矣。”
[拼音] qióng xiōng jí bào
[释义] 穷:极。形容极端残暴凶恶
[出处] 宋·陆游《上殿札子》:“故自金虏猖獗以来,靖康、建炎之间,穷凶极暴,则有绍兴之和。”
[拼音] kuáng yǐn bào shí
[释义] 狂:纵情任性。大吃大喝
[拼音] héng kē bào liǎn
[释义] 同“横征暴赋”。
[出处] 《元史·外夷传一·高丽》:“佥议司官不肯供报民户版籍,州县疆界,本国横科暴敛,民少官多,刑罚不一,若止依本俗行事,实难抚治。”
[拼音] zì qì zì bào
[释义] 指自甘堕落,不求进取。同“自暴自弃”。
[出处] 《朱子语类》卷一百四:“凡为血气所移者,皆是自弃自暴之人耳。”
[拼音] cán bào bù rén
[释义] 凶狠毒辣,一点也没有同情、怜悯之心。
[出处] 明 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53回:“韩玄残暴不仁,轻贤慢士,当众共殛之!”
[拼音] héng zhēng bào fù
[释义] (横今读héng)滥征捐税,强行搜刮民财。
[出处] 唐·元稹《弹奏剑南东川节度使状》:“固合抚绥黎庶,上副天心,蠲减征徭,内荣乡里。而乃横征暴赋,不奉典常,擅破人家,自丰私室。”
[拼音] líng ruò bào guǎ
[释义] 凌:侵犯;暴:欺负、践踏。侵犯弱小的,欺侮孤单的。
[出处] 《商君书·画策》:“神农既没,以强胜弱,以众暴寡。”
[拼音] píng hé bào hǔ
[释义] 凭:从水中走过去;暴:空手搏斗;暴虎:空手打虎。比喻冒险行事,有勇无谋。也比喻勇猛果敢
[出处] 明·胡文焕《群音类选·》:“漫夸他陆地行舟,也何用凌空举鼎,凭河暴虎皆亡命,蝇头蜗角纷争。”
[拼音] héng fù bào liǎn
[释义] 横、暴:残暴,强横,凶狠;赋、敛:征税,聚财。强横残暴地征收苛捐杂税。形容反动统治阶级贪婪凶狠、搜刮人民的罪行。
[出处] 宋·朱熹《已酉拟上封事》:“国家财用皆出人民,如有不节而用度有阙,则横赋暴敛必将有及于民,虽有爱人之心,而民不被其泽矣。”
[拼音] jí liǎn bào zhēng
[释义] 严急而苛猛的赋税。
[出处] 唐·白居易《杜陵叟》诗:“长吏明知不申破,急敛暴征求考课。”
[拼音] qióng ér bào fù
[释义] 穷人骤然发了大财。比喻学问大增
[出处] 宋·苏轼《答程父推官书》:“儿子比抄得《唐书》一部,又借得《前汉》欲抄。若了此二书,便是穷儿暴富也。”
[拼音] tǎo è jiǎn bào
[释义] 讨:征伐;剪:斩断。征伐和铲除凶恶残暴的势力
[出处] 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吴志·孙权传》:“夫讨恶剪暴必声其罪,宜先分裂,夺其土地,使土民之心,各知所归。”
[拼音] máng fēng bào yǔ
[释义] 指非常急骤的风雨
[出处] 苏曼殊《遁迹记》:“尔时诸天昏暗,盲风暴雨,震荡川陆。”
[拼音] xùn fēng bào yǔ
[释义] 暴:突然而猛烈。形容声势浩大,来势迅猛
[出处] 宋·洪迈《夷坚丙志·舒州刻工》:“至午,黑云倏起西边,罩覆楼上,迅风暴雨随之。”
[拼音] háo gàn bào qǔ
[释义] 谓恃强夺取。
[出处] 明·何景明《内篇》:“治储之事,散有聚无,士需将征,豪干暴取,凶不改敛,贫不减费,权利而府怨是难之也。”
[拼音] gǔ jīng bào yǎn
[释义] 眼睛突出的样子。
[出处] 郭沫若《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〉自序》:“中国的鼓睛暴眼的文字实在是比穿山甲、比猬毛还要难于接近的逆鳞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