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拼音] qiāo jīn jiá yù
[释义] 见“敲金击石”。
[出处] 清·李百川《绿野仙踪》第三回:“见头场七篇,敲金戛玉,句句皆盛世元音。”
[拼音] qiāo zhà lè suǒ
[释义] 见“敲诈勒索”。
[出处] 陈登科《赤龙与丹凤》第一部:“这是大明大白的敲榨勒索,逼人上吊,把穷人往死路上推。”
[拼音] tuò hú qiāo quē
[释义] 见“唾壶击缺”。
[出处] 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豪爽》:“以如意打唾壶,壶口尽缺。”
[拼音] qiāo jīn jī yù
[释义] 见“敲金击石”。
[出处] 元·汪元亨《醉太平·警世》曲:“展嘲风咏月长才思,吐敲金击玉款言词。”
[拼音] qiāo gǔ bāo suǐ
[释义] 犹敲骨吸髓。
[出处] 《封神演义》第二九回:“未闻有身为大臣逢君之恶,蛊惑天子,残虐万民,假天子之命,敲骨剥髓,尽民之力肥润私家,陷君不义,忍心丧节,如令兄者。”
[拼音] píngshēngmòzuòkuīxīnshì,bànyèqiāoménbùchījīng
[释义] 平生:有生以来;亏心:违背良心。从来没有干过违背良心的事,即使夜半人敲门也不吃惊。形容为人处事光明正大,心地坦然
[出处] 元·无名氏《盆儿鬼》第二折:“平生莫做亏心事,半夜敲门不吃惊。”
[拼音] qiāo bīng suǒ huǒ
[释义] 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,一定不会成功。
[出处] 《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》第四卷:“若敲冰而索火,类缘木以求鱼。”
[拼音] qiāo suǐ sǎ gāo
[释义] 比喻倾家荡产。
[出处] 清·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·滦阳消夏录六》:“其最为民害者,一曰吏,一曰役,一曰官之亲属,一曰官之仆隶,是四种人……怙势作威,足使人敲髓洒膏,吞声泣血。”
[拼音] àng yú xiāng qiāo
[释义] 比喻一家人争吵。
[出处] 清 蒲松龄《聊斋志异 青蛙神》:“且盎盂相敲,皆臣所为,无所涉于父母。”
[拼音] míng qiāo míng dǎ
[释义] 指人说话直接与做事率直,不搞背后动作
[拼音] qiāo bīng jiá yù
[释义] 比喻乐声清润动听。
[出处] 宋·杨无咎《垂丝钓·邓端友席上赠吕倩倩》:“听敲冰戛玉,恨云怨雨,声声总在愁处。”
[拼音] dōng qiāo xī bī
[释义] 各处敲诈逼迫。
[出处] 蔡东藩《后汉通俗演义》第二回:“百姓又最怕输粮,地方官刑驱势迫,东敲西逼。”
[拼音] qiāo luó fàng pào
[释义] 指大张旗鼓地活动。
[出处] 洪深《香稻米》第三幕:“老实说,外国人会自己下乡来和我们作对么!还不是他用狗头军师自作主张自讨好、敲锣放砲的硬出头!”
[拼音] qiāo gǔ qǔ suǐ
[释义] 敲碎骨头,取出骨髓。①禅宗用语,意指为了求道而不惜自残身体。②比喻残酷地剥削。亦作“敲骨吸髓”、“刮骨吸髓”、“敲脂吸髓”、“槌骨沥髓”、“吸髓吮脂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