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拼音] huái dí fù yuǎn
[释义] 怀:来,使亲近。对敌人采取怀柔政策,使远方之人来归附。
[出处] 汉·贾谊《论积贮疏》:“怀敌附远,何招而不至。”
[拼音] liào dí rū shén
[释义] 料:预料。形容对敌方活动预料非常准确。
[出处] 《旧唐书 郭子仪传》:“故太尉、兼中书令、上柱国、汾阳郡王、尚父子仪,天降人杰,生知王佐,训师如子,料敌如神。”
[拼音] lì jūn shì dí
[释义] 同“力均势敌”。
[出处] 《逸周书·史记》:“昔有南氏,有二臣贵宠,力钧势敌,竞进争权,下争朋党。”
[拼音] lín dí yì jiàng
[释义] 易:改变,变换。临到作战之前调换将领。
[出处] 《隋书·李德林传》:“且临敌代将,自古所难,乐毅所以辞燕,赵括以之败赵。”
[拼音] tiān xià mò dí
[释义] 见“天下无敌”。
[出处] 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魏志·武帝纪》:“至是凡五十年,而公破绍,天下莫敌矣。”
[拼音] yàn měi wú dí
[释义] 敌:匹敌。明艳美丽,没有人与之媲美的
[出处] 唐·张泌《尸媚传·张庾》:“庾屣履听之,数青衣年十八九,艳美无敌。”
[拼音] quán jūn lì dí
[释义] 见“权均力齐”。
[出处] 宋·苏轼《代滕甫论西夏书》:“其有能以地与众降者,即以封之……不出一年必有权均力敌内自相疑者。”
[拼音] nán bù duì nǚ dí
[释义] 男的不与女的争斗
[出处] 清·张南庄《何典》第五回缠夹二先生评:“岂知狼子野心,不惟不奉男不对女敌之古训,反欲打杀老婆。”
[拼音] nán bù yǔ fù dí
[释义] 男的不与女的争斗
[出处] 清·李渔《十二楼·夺锦楼》:“得罪了边氏,使她发起性来,‘男不与妇敌’,莫说被她咒骂不好应声,就是挥上几拳,打上几掌,也只好忍痛受苦。”
[拼音] zhěn gē dài dí
[释义] 枕着兵器等待迎敌。形容时刻准备杀敌。
[出处] 《南齐书·褚渊传》:“结垒新亭,枕戈待敌……锋镝初交,元恶送首。”
[拼音] lín fēng jué dí
[释义] 锋:队伍的前列。面对兵锋与敌决战
[出处] 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郑太传》:“并无军旅之才,执锐之干。临锋决敌,非公之俦。”
[拼音] luǎn shí bù dí
[释义] 比喻双方力量相差极大。
[出处] 汉 焦延寿《易林》卷十三:“卵与石斗,麋碎无疑;动而有悔,出不得时。”
[拼音] dí guó tōng zhōu
[释义] 同船的人都成了敌人。比喻众叛亲离。
[出处] 清·黄遵宪《由轮舟抵天津作》诗:“敌国通舟今日事,太仓稊米自家身。”
[拼音] chū dí yì wai
[释义] 见“出敌不意”。
[出处] 毛泽东《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》:“此种计划出敌意外,在你们最后完成部署以前,敌人是很难觉察出来的。”
[拼音] nìng yǔ qiān rén hǎo,mò yǔ yī rén dí
[释义] 宁愿与千人做朋友,不要与一个人为敌
[拼音] zhì jūn lì dí
[释义] 谓双方的智略或势力旗鼓相当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王朗传》:“假使权亲与蜀贼相持,搏战旷日,智均力敌,兵不速决,当须军兴以成其势者,然后宜选持重之将,承寇贼之要,相时而后动,择地而后行,一举更无余事。”《宣和书谱·行书二·虞世南》:“[虞世南]当时与欧阳询皆以书
[出处] 《三国志·魏书·王朗传》:“假使权亲与蜀贼相持,搏战旷日,智均力敌,兵不速决,当须军兴以成其势者,然后宜选持重之将,承寇贼之要,相时而后动,择地而后行,一举更无余事。”
[拼音] jiǎ rén zòng dí
[释义] 讲不该讲的仁义,做出不该做的事情,给自己招致祸患
[拼音] dí huì dí yuàn
[释义] 犹言报德报怨。
[出处] 《左传·文公六年》:“夷之蒐,贾季戮臾骈,臾骈之人欲尽杀贾氏以报焉,臾骈曰:‘不可,吾闻前志有之曰:敌惠敌怨,不在后嗣,忠之道也。’”
[拼音] dí guó wai huàn
[释义] 指来自敌对国家的侵略骚扰。
[出处] 《孟子·告子下》:“入则无法家拂士,出则无敌国外患者,国恒亡。”
[拼音] dí bù kě zòng
[释义] 对敌人不能放纵。
[出处] 《左传·僖公三十三年》:“奉不可失,敌不可纵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