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拼音] gōng lì xī dí
[释义] 工力:功夫和力量;悉:完全;敌:相当。双方的功夫、力量;不相上下。多指艺术方面的造诣不分高低。
[出处] 宋 计有功《唐诗纪事》:“及闻其评,曰:‘二诗工力悉敌。’”
[拼音] lì dí qiān jūn
[释义] 敌:抵挡;钧:古代重量单位,合当时三斤。形容力气大,能抵挡住几万斤。
[出处] 《汉书·叙传上》:“良乐轶能于相,驭乌获抗力于千钧。”
[拼音] lì dí wàn fū
[释义] 敌:对抗;夫:成年男子。形容勇力超人
[出处] 唐·杨炯《唐上骑都尉高君神道碑》:“或体穷三变,潘陆不足以升堂;或力敌万夫,关张不足以扶毂。”
[拼音] yòu dí shēn rù
[释义] 诱:引诱。引诱敌人深深地进入我方利于围歼的地区。
[出处] 毛泽东《论持久战》:“我们历来主张‘诱敌深入’,就是因为这是战略防御中弱军对强军作战的最有效的军事政策。”
[拼音] shǒu wěi shòu dí
[释义] 首尾:前后。前后受到敌人的夹攻
[出处] 《周书·文帝纪》:“今逼以上命,悉令赴关,悦蹑其后,欢邀其前,首尾受敌,其势危矣。”
[拼音] fù kě dí guó
[释义] 敌:匹敌。私人拥有的财富可与国家的资财相匹敌。形容极为富有。
[出处] 明 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第18卷:“母银越多,丹头越精。若炼得半合许丹头,富可敌国矣。”
[拼音] yīn dí qǔ zī
[释义] 因:依,靠;资:财物,资用。从敌人方面取得资用、给养。
[出处] 《北史 燕凤传》:“轻行速捷,因敌取资。”
[拼音] lín dí mài zhèn
[释义] 即将上阵杀敌时,却逃离阵地。形容十分胆怯。
[出处] 明·无名氏《三化邯郸》第四折:“因为你两军对垒,临敌卖阵,敕旨教斩了你哩!”
[拼音] wàn fū mò dí
[释义] 一万个人也抵挡不住,形容作战非常勇猛
[出处] 清·吴璿《飞龙全传》第43回:“况其子高怀德勇冠三军,万夫莫敌。”
[拼音] tóng chóu dí kǎi
[释义] 见“同仇敌忾”。
[出处] 鲁迅《且介亭杂文二集·五论“文人相轻”——明术》:“读者大众的对于某一作者,是未必和‘批评’或‘批判’者同仇敌慨的。”
[拼音] huà dí wéi yǒu
[释义] 将敌对势力化成友好势力
[出处] 李英儒《野火春风斗古城》第12章:“我们说这就具备了化敌为友的条件。”
[拼音] xié bù dí zhèng
[释义] 犹言邪不犯正。
[出处] 清·和邦额《夜谭随录·庄攈松》:“邪不敌正,理固然也。”
[拼音] bā miàn shòu dí
[释义] ①谓功力深厚,能应付各种情况。②砚名。
[出处] 五代 王保定《唐摭言海叙不遇》:“子华(吴融)才力浩大,八面受敌,以八韵着称。”
[拼音] liào dí rū shén
[释义] 料:预料。形容对敌方活动预料非常准确。
[出处] 《旧唐书 郭子仪传》:“故太尉、兼中书令、上柱国、汾阳郡王、尚父子仪,天降人杰,生知王佐,训师如子,料敌如神。”
[拼音] lì jūn shì dí
[释义] 同“力均势敌”。
[出处] 《逸周书·史记》:“昔有南氏,有二臣贵宠,力钧势敌,竞进争权,下争朋党。”
[拼音] liào dí ruò shén
[释义] 形容对敌方活动预料非常准确。
[出处] 《旧唐书·郭子仪传》:“故太尉、兼中书令、上柱国、汾阳郡王、尚父子仪,天降人杰,生知王佐,训师如子,料敌如神。”
[拼音] lín dí yì jiàng
[释义] 易:改变,变换。临到作战之前调换将领。
[出处] 《隋书·李德林传》:“且临敌代将,自古所难,乐毅所以辞燕,赵括以之败赵。”
[拼音] huái dí fù yuǎn
[释义] 怀:来,使亲近。对敌人采取怀柔政策,使远方之人来归附。
[出处] 汉·贾谊《论积贮疏》:“怀敌附远,何招而不至。”
[拼音] dí bù kě jiǎ
[释义] 谓不可宽容敌人。
[出处] 《史记·春申君列传》:“臣闻之,敌不可假,时不可失。臣恐韩魏卑辞除患而实欲欺大国也。”
[拼音] fù kān dí guó
[释义] 见“富可敌国”。
[出处] 《廿载繁华梦》第三回:“若库书吏役,反得富堪敌国,坐拥膏腴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