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拼音] dà sì gōng jī
[释义] 用不实或过分之辞对人大加攻击
[拼音] yuǎn jiāo jìn gōng
[释义] 原指对远方国家联合;对邻近国家攻占的外交策略。后来指利用关系转较远的力量来攻击眼前对手的处世手法。
[出处] 西汉 刘向《战国策 秦策三》:“王不如远交而近攻,得寸则王之寸,得尺亦王之尺也。”
[拼音] míng gǔ ér gōng
[释义] 大张旗鼓地加以讨伐。
[出处] 先秦 孔子《论语 先进》:“季氏富于周公,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。子曰:‘非吾徒也,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。’”
[拼音] gōng kǔ shí dàn
[释义] 攻:做;若:艰苦;淡:清淡。做艰苦的工作,吃清淡的食物。形容刻苦自励。
[出处] 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刘敬叔孙通列传》:“吕后与陛下攻苦食啖(淡),其可背哉。”
[拼音] gōng chéng lüě dì
[释义] 见“攻城略地”。
[出处] 清·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第54回:“李密诸将士,当时攻城掠地,倚着金帛来得易,也用得易。”
[拼音] gōng xīn wèi shàng
[释义] 从思想上瓦解敌人的斗志为上策。
[出处] 晋 习凿齿《襄阳记》:“夫用兵之道,攻心为上,攻城为下;心战为上,兵战为下。”
[拼音] fù bèi jiā gōng
[释义] 腹背:比喻前后两面。前后受到敌人的夹攻
[出处] 蔡东藩《民国通俗演义》第41回:“进兵潍县西境,抄入青岛背后,以便腹背夹攻。”
[拼音] tā shān zhī gōng
[释义] 他山:别的山。别的山上的石头。比喻能帮助自己提高见识改正缺点的外力
[出处] 晋·葛洪《抱朴子·畅玄》:“藏夜光于嵩岫,不受他山之攻。”
[拼音] yǐ shǒu wéi gōng
[释义] 用防御作为击破敌人的手段。
[出处] 宋·秦观《边防策下》:“盖充国以先零穷寇,急与之角,则中国必有馈挽转输之劳,故罢骑留屯而图以期月,此则以守为攻者也。”
[拼音] hán shǐ xiāng gōng
[释义] 指自相矛盾
[出处] 先秦 孟轲《孟子 公孙丑上》:“矢人唯恐不伤人,函人唯恐伤人。”
[拼音] jìn jiāo yuǎn gōng
[释义] 谓与邻近者交好,而对较远者施用武力。
[出处] 清·夏燮《中西纪事·互市档案》:“如其怨恨有因,即可加意招徕,供我指臂,此近交远攻之计也。”
[拼音] jī kě jiāo gōng
[释义] 饥渴同时袭来。形容饥渴交加。亦作“饿虎饥鹰”。
[出处] 宋·洪迈《夷坚丁志·华阳洞门》:“右边石池,荷花方烂漫,虽饥渴交攻,而花与水皆不可及。”
[拼音] gōng kǔ shí jiǎn
[释义] 犹攻苦食淡。
[出处] 明·王世贞《觚不觚录》:“余举进士,不能攻苦食俭。”
[拼音] zhǐ nán gōng běi
[释义] 犹声东击西。
[出处] 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一百十一回:“蜀人或声东击西,指南攻北,吾兵必须分头守把。”
[拼音] gōng chéng yě zhàn
[释义] 城:城池。攻打城池,野外作战。
[出处] 《墨子·节用上》:“攻城野地死者,不可胜数。”
[拼音] gōng hū yì duān
[释义] 乎:等同于介词“于”;异端:有别于正统思想的教义或主张。指钻研儒家以外的主张或指对异端的指摘
[出处] 春秋·鲁·孔丘《论语·为政》:“子曰:‘攻乎异端,斯害也已。’”
[拼音] jìn gōng qǐn bīng
[释义] 指止息战事。
[出处] 梁启超《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》第三章第二节:“以禁攻寝兵为务。”
[拼音] gōng xiá dǎo xì
[释义] 瑕:瑕疵;蹈:踩。攻击瑕疵,蹈住缝隙。比喻利用对方的弱点进行攻击
[出处] 章炳麟《读》:“忠愤者因是以攻瑕蹈隙,欲致届幕府而先倡攮夷之议。”
[拼音] gōng xiá suǒ gòu
[释义] 批评不足,寻找缺点。
[出处] 清·王晫《今世说·规箴》:“吾侪本相好,攻瑕索垢,当猛鸷如寇雠,毋留纤尘,为后人口实。”
[拼音] gōng jí fáng huàn
[释义] 匡正过失,防止祸患。
[出处] 南朝·梁·刘勰《文心雕龙·铭箴》:“箴者,所以攻疾防患,喻针石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