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拼音] liáo fēng tì xiē
[释义] 比喻招惹恶人,自讨苦吃。
[出处] 元 白朴《墙头马上》第三折:“撩蜂剔蝎,打草惊蛇,坏了咱墙头上传情简帖。”
[拼音] chūn sè liáo rén
[释义] 撩:撩拔,挑逗、招惹。春天的景色引起人们的兴致。
[出处] 宋·陆游《剑南诗稿·山园杂咏五首》:“桃花烂漫杏花稀,春色撩人不忍为。”
[拼音] bō zuǐ liáo yá
[释义] 撩:引逗,挑弄。指挑拨是非,胡言乱语
[出处] 明 汤显祖《牡丹亭 围释》:“中间放着个蓼儿洼,明助着番家打汉家。通事中间,拨嘴撩牙。”
[拼音] bí kǒng liáo tiān
[释义] 仰起头来鼻孔朝天。形容高傲自大。
[出处] 宋陆游《入蜀记》卷五:“荆州绝无禅林,惟二圣而已。然蜀僧出关,必走江浙,回者又已自谓有得,不复参叩。故语云:‘下江者疾走如烟,上江者鼻孔撩天。徒劳他二佛打供,了不见一僧坐禅。’”
[拼音] xīn huāng liáo luàn
[释义] 心里慌张忙乱,心绪混乱。
[出处] 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六十九回:“却才上胡梯,踏了个空,争些儿跌了一交,因此心慌撩乱。”
[拼音] bō yún liáo yǔ
[释义] 比喻男女间的挑逗。
[出处] 元 刘致《一枝花 罗帕传情》套曲:“用一张助才情砑粉泥金纸,写就那诉离情拨云撩雨词。”
[拼音] kè zuǐ liáo yá
[释义] 搬唇弄舌。课,用同“嗑”。
[出处] 明·陶宗仪《南村辍耕录·连枝秀》:“锦心绣腹,宣扬《老子》经文,发科打诨,不离机锋;课嘴撩牙,长存道眼。”
[拼音] liáo fēng chī shì
[释义] 犹言撩蜂剔蝎。
[出处] 清·西周生《醒世姻缘传》第十一回:“那晁住娘子是刘六、刘七裹革出来的婆娘,他肯去撩蜂吃螫?说道:‘你不好问去?只是指使我!’”
[拼音] liáo fēng bō cì
[释义] 撩:挑逗。引逗蜜蜂拨开刺儿。比喻挑起事端
[出处] 清·俞万春《荡寇志》第89回:“你倒先来撩蜂拨刺,此仇如何不报?”
[拼音] liáo shì shēng fēi
[释义] 惹是生非,造成麻烦后果
[拼音] liáo yún bō yǔ
[释义] 指人调弄风情
[出处] 明 徐复祚《投梭记 折齿》:“只亏你撩云拨雨不胡颜,我自有偷香手段,窃玉机关。”
[拼音] tī xiē liáo fēng
[释义] 喻惹事生非。
[出处] 元·纪君祥《赵氏孤儿》第二折:“偏你这罢职归田一老农,公然敢剔蝎撩蜂。”元·无名氏《小尉迟》第一折:“常是个争龙斗虎,剔蝎撩蜂。”
[拼音] méi liáo méi luàn
[释义] 指没有情绪
[出处] 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七回:“过了两三日,众多闲汉都来伺候,见衙内心焦,没撩没乱,众人散了。”
[拼音] liáo hǔ xū
[释义] 犹捋虎须。谓冒犯虎威,担受风险。唐 裴铏《传奇·孙恪》:“无何使我撩虎鬚,几不脱虎口耳。”亦省作“ 撩虎 ”。清 王夫之《章灵赋》:“奋残形以殆庶兮,危叹於撩虎。”
[拼音] mèng sā liáo dīng
[释义] 比喻没钱应酬。同“梦撒寮丁”。
[出处] 《元人散曲 庆宣和》:“若是自家空藏瓶,梦撒撩丁,花姑不重女猱轻,任谁,见哽。”
[拼音] liáo huǒ jiā yóu
[释义] 犹言火上加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