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拼音] fǔ shí jí shì
[释义] 俯:低头;弯腰;即:就。一弯腰就可捡得;到处都是。形容为数很多;极容易得到。
[出处] 唐 司空图《二十四诗品 自然》:“俯拾即是,不取诸邻。”
[拼音] shí rén yá huì
[释义] 牙慧:咀嚼后吐出来的饭菜渣滓。比喻袭取别人的语言和文字。
[出处] 南朝宋 刘义庆《世说新语 文学》:“殷中军云:‘康伯未得我牙后慧。’”
[拼音] shí jīn bù mèi
[释义] 昧:隐瞒;金:原指金钱;现泛指钱物;拾到东西不藏起来据为己有。
[出处] 清 李绿园《歧路灯》:“把家人名分扯倒,又表其拾金不昧。”
[拼音] lù bù shí yí
[释义] 遗:失物。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。形容社会风气好。
[出处] 汉 贾谊《新书 先醒》:“百姓富,民恒一,路不拾遗,国无狱讼。”
[拼音] dào bù shí yí
[释义] 遗:丢失的东西。东西掉在路上没有人捡走;据为己有。形容社会风气很好。也作“路不拾遗”。
[出处] 韩非《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》:“子产退而为政,五年,国无盗贼,道不拾遗。”
[拼音] bù kě shōu shí
[释义] 收拾:整理。原意是没法归类整顿;后形容事物败坏到无法整顿或无法挽救的地步。
[出处] 唐 韩愈《送高闲上人序》:“泊与淡相遭,颓堕委靡,溃败不可收拾。”
[拼音] rú shí dì jiè
[释义] 象从地下拾起一根芥菜。比喻非常容易得到(多指官职、名位)。
[出处] 东汉 班固《汉书 夏侯胜传》:“士病不明经术;经术苟明,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。”
[拼音] fǔ shí jiē shì
[释义] 只要弯腰来拾取,到处都是。形容多而易得
[出处] 鲁迅《集外集拾遗补编 做“杂文”也不易》:“现在竟也累得来做‘在材料的捃摭上尤是俯拾皆是,用不着挖空心思去搜集采取’的‘杂文’。”
[拼音] shí rén tì tuò
[释义] 涕唾:鼻涕唾沫。比喻自己没有创见,只是抄袭别人的言论、见解。
[出处] 宋 严羽《沧浪诗话 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》:“是自家闭门凿破此片田地,即非傍人篱壁,拾人涕唾得来者。”
[拼音] bǔ quē shí yí
[释义] 阙:通“缺”,缺失。拾遗:补录遗漏。补录缺失遗漏的内容。
[出处] 《晋书 张轨传》:“圣王将举大事,必崇三讯之法,朝置谏官以匡大理,疑承辅弼以补阙拾遗。”
[拼音] shí yí bǔ quē
[释义] 补正别人的缺点过失。采录遗逸的事迹。
[出处] 西汉 司马迁《报任少卿书》:“上之不能纳忠效信,有奇策才力之誉,自结明主;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,招贤进能。”
[拼音] bù kān shōu shí
[释义] 堪:可;收拾:整理,整顿。无法整顿
[出处] 孙荪《云赋》:“这时的乌云已经弹尽粮绝,几小时以前乌合起来的兵马,现在是丧魂失魄,溃不成军,大有不堪收拾之状了。”
[拼音] lù wú shí yí
[释义] 见“路不拾遗”。
[出处] 《孔子家语·相鲁》:“孔子初仕为中都宰,中都鲁邑制为养生送死之节,长幼异食、如礼年五十异食也强弱异任、任谓力作之事各从所任不用弱也男女别涂、路无拾遗、器不雕伪,……”
[拼音] dào wú shí yí
[释义] 同“道不拾遗”。
[出处] 《东观汉记·光武帝纪》:“商贾重宝,单车露宿,牛马放牧,道无拾遗。”
[拼音] duō qīng shí zǐ
[释义] 谓获取高官显位。青、紫,古时公卿的服色。
[出处] 《歧路灯》第五二回:“况你颇有聪明,实指望掇青拾紫。我问你,至今功名何如?”
[拼音] tú bù shí yí
[释义] 涂:通“途”,道路。路上有失物,无人拾取。形容社会风气好
[出处] 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:“与闻国政三月,粥羔豚者弗饰贾:男女行者别于途;涂不拾遗。”
[拼音] fǔ shí dì jiè
[释义] 象低头拾一根小草那样。比喻容易得到或容易成功。
[出处] 《汉书·夏侯胜传》:“士病不明经术,经术苟明,其取青紫,犹俯拾地芥耳。”
[拼音] fǔ shí yǎng qǔ
[释义] 低头拾地上的东西,抬头拿上面的东西。形容一举一动都有收获。
[出处] 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货殖列传》:“然家自父兄子孙约,俯有拾,仰有取。”
[拼音] fàng yáng shí chái
[释义] 指老人娶妻,有意不加管束,希望能怀孕,从而得到名份上的儿子
[拼音] bǔ guò shí yí
[释义] 拾遗:纠正帝王的过失。填补、纠正帝王的过失。也指匡正、改掉自己的过失、缺点。
[出处] 《汉书 汲黯传》:“出入禁闼,补过拾遗,臣之愿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