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[拼音] kòu rén xīn xián - [释义] 扣:敲打。心弦:指因感动而引起共鸣的心。也作“动人心弦”。形容言论或表演深深地打动人心。 - [出处] 魏巍《东方》第二部第七章:“据说这人最不爱讲话,但那天的几句话,却是那样扣人心弦,感动得自己当时流下了眼泪。”  
- [拼音] bù zhé bù kòu - [释义] 折、扣:原为商业用语;商品按原价扣除百分之几出售;叫做打折扣。表示完全的、十足的;一点不差。 - [出处] 茅盾《子夜 一》:“他那二十多年足不窥户的生活简直是不折不扣的坟墓生活!”  
- [拼音] sī sī rù kòu - [释义] 每条丝线都从筘齿中穿过。比喻文章、艺术表演等细密合拍。扣:织绸的筘;丝丝:每一根丝。 - [出处] 清 夏敬渠《野叟曝言》:“此为丝丝入扣:‘暗中抛索,如道家所云三神山舟不得近,近者辄被风引回也。’”  
- [拼音] qī zhé bā kòu - [释义] 比喻折扣很大,减掉了很多。 - [出处] 清 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108回:“这里的客店钱,就拿两块洋钱出来,由得他七折八扣的勉强用了。”  
- [拼音] luàn kòu mào zǐ - [释义] 指随意给别人定性 - [出处] 周立波《山乡巨变》上卷:“你乱扣帽子。”  
- [拼音] kòu mào zǐ - [释义] 把不好的名目硬加在人头上 - [出处] 毛泽东《事情正在起变化》:“人们反对扣帽子,这只是反对共产党扣他们的帽子。”  
- [拼音] kòu pán mén yuè - [释义] 比喻认识片面,未得要领。同“扣槃扪烛”。 - [出处] 宋·苏轼《日喻》:“生而眇者不识日,问之有目者。或告之曰:‘日之状如铜槃。’扣槃而得其声。他日闻钟,以为日也。或告之曰:‘日之光如烛。’扪烛而得其形。”  
- [拼音] kòu pán mén zhú - [释义] 扣:敲;扪:摸。比喻认识片面,未得要领。 - [出处] 宋 苏轼《日喻》:“生而眇者不识日,问之有目者。或告之曰:‘日之状如铜槃。’扣槃而得其声。他日闻钟,以为日也。或告之曰:‘日之光如烛。’扪烛而得其形。他日揣籥,以为日也。”  
- [拼音] kòu hú cháng yín - [释义] 借指抒发壮怀或不平之气 - [出处] 清 唐孙华《题薪禅弟》诗:“扣壶长吟心未厌,惜哉狂竖徒骄盈。”  
- [拼音] kòu pán mén zhú - [释义] 扣:敲;扪:摸。比喻不经实践,认识片面,难以得到真知。 - [出处] 宋 苏轼《日喻》:“生而眇者不识日,问之有目者。或告之曰:'日之状如铜盘。'扣盘而得其声。他日闻钟,以为日也。或告之曰:'日之光如烛。'扪烛而得其形。他日揣钥,以为日也。”  
- [拼音] kòu xīn qì xuè - [释义] 扣:敲打。比喻极其悲愤痛心 - [出处] 《梁书·元帝纪》:“孤以不德,天降之灾,枕戈饮胆,扣心泣血。”  
- [拼音] pān yuán kòu mǎ - [释义] 攀:牵挽;扣:套住。拉住车辕牵住马匹。形容热情挽留,不肯放行 - [出处] 《东观汉记》:“第五伦为会稽太守,为事征,百姓攀辕扣马呼曰:‘舍我何之?’”  
- [拼音] sān huán wǔ kòu - [释义] 形容捆绑结实。 - [出处] 清·石玉昆《三侠五义》第51回:“四爷赶上一步,就势按倒,解他腰带,三环五扣的捆了一回。”  
- [拼音] rèn sǐ kòu ér 
- [拼音] kòu shǐ kuī zǐ 
- [拼音] kòu pán mén yào - [释义] 见“扣盘扪烛”。 
- [拼音] kòu jí zhōng liú - [释义] 犹中流击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