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拼音] fán cái qiǎn shí
[释义] 才能平庸,识见肤浅。
[出处] 清·陈用光《上翁学士书》:“用光凡才浅识,无所比数。”
[拼音] fù dì jīn cái
[释义] 谓以其才能、出身而自负骄矜。
[出处] 《南史·蔡凝传》:“他日,后主谓吏部尚书蔡徵曰:‘蔡凝负地矜才,无所用也。’”
[拼音] fěi cái guǎ xué
[释义] 菲:微薄;寡:少。才能微小,学识肤浅
[出处] 清·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33回:“小侄菲才寡学,大人误采虚名。”
[拼音] gāo cái dà xué
[释义] 高才:才能杰出。大学:学识渊博。才能高超,学识渊博。亦作“高才博学”、“高才硕学”。
[出处] 晋·葛洪《抱朴子·辨问》:“且夫周孔,盖是高才大学之深远者耳。”
[拼音] gāo cái yuǎn shí
[释义] 才能高超,见识深远。
[出处] 《三国志·魏志·和洽传》“清醇有鉴识”裴松之注引三国·魏·周斐《汝南先贤传》:“召陵谢子微,高才远识。”
[拼音] gāo cái shuò xué
[释义] 学:学问。才能高超,学问广博
[出处] 唐·李纲《谏高祖不伶人为近侍疏》:“方今新定天下,开太平之业,起义功臣,行赏未遍;高才硕学,犹滞草莱。”
[拼音] gāo cái bó xué
[释义] 学:学问。才能高超,学问广博
[出处] 《周书·宣帝纪》:“八日,州举高才博学者为秀才,郡举明经行修者为孝廉,上卅、上郡岁一人,下卅、下郡三岁一人。”
[拼音] hù cái jiāo wù
[释义] 犹言恃才傲物。
[出处] 《南史·刘祥传论》:“若夫怙才骄物,公旦其犹病诸,而以刘祥居之,斯亡亦为幸焉。”
[拼音] huì yè cái rén
[释义] 见“慧业文人”。
[出处] 刘师培《文说》:“别有慧业才人,创造险语,鬼斧默运,奇句自矜。”
[拼音] jīn néng fù cái
[释义] 矜:自夸。自以为才华横溢,能力超群。
[出处] 《晋书·唐彬传》:“邓艾忌克诡狭,矜能负才,顺从者谓为见事,直言者谓之触迕。”
[拼音] tōng cái liàn shí
[释义] 博学多才,见识练达。
[出处] 唐·崔尚《唐天台山新桐柏观之颂序》:“夫其通才练识,赡学多闻,翰墨之工,文章之美,皆忘其所能也。”
[拼音] zì xué chéng cái
[释义] 靠自学而成为有用的人才
[出处] 邓小平《前十年为后十年做好准备》:“‘文化大革命’前大专学校毕业的和自学成才达到同等水平的知识分子,总有几百万吧。”
[拼音] qí cái yì néng
[释义] 奇:少见的;异:特别的。指特殊的才智和能力。
[出处] 唐 吴兢《贞观政要 择宫》:“臣愚岂敢不尽情,但今未见有~。”
[拼音] cái mào chāo qún
[释义] 貌:容貌。才能和容貌都超出寻常人
[拼音] bù jī zhī cái
[释义] 非凡的、不可拘束的才能。
[出处] 《汉书·司马迁传》:“仆少负不羁之才,长无乡曲之誉。”
[拼音] cái duō shí guǎ
[释义] 才:才识。识:见识。寡:少。天资高,但见识少。
[出处] 三国·魏·刘邵《人物志》:“今子才多识寡,难乎免于今之世矣?”
[拼音] gāo cái jué xué
[释义] ①犹言才学高超。②指才学高超的人。
[出处] 宋·苏轼《续欧阳子〈朋党论〉》:“唐柳宗元、刘禹锡使不陷叔文之党,其高才绝学,亦足以为唐名臣矣。”
[拼音] gōng cái gōng wàng
[释义] 才:才识;望:名望。才识名望可称公辅的地位。
[出处] 南朝 宋 刘义庆《世说新语 品藻》:“孔愉有公才而无公望;丁潭有公望而无公才,兼之者其在卿乎?”
[拼音] luò yáng cái zǐ
[释义] 本指西汉贾谊。泛指有文学才华的人
[出处] 晋 潘岳《西征赋》:“终童山东之英妙,贾生洛阳之才子。”
[拼音] liè cái jué miào
[释义] 比才艺,争最妙
[出处] 汉 傅毅《舞赋》:“合场递进,按次而俟,埒才角妙,夸容乃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