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拼音] wú suǒ bù tōng
[释义] 通:知道。没有什么不知道的。
[出处] 《孝经 感应》:“孝悌之至,通于神明,光于四海,无所不通。”
[拼音] suǒ tú bù guǐ
[释义] 图:图谋;轨:比喻规矩,法度。指图谋做不合法或不正当的坏事
[出处] 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袁绍传》:“会董卓乘虚,所图不轨。”
[拼音] yī wú suǒ qǔ
[释义] 原指一点都没拿。后也形容什么都未得到。
[出处] 《三国志·魏志·钟会传》裴松之注:“会前后赐钱帛数百万计,悉送供公家之用,一无所取。”
[拼音] duó rén suǒ hào
[释义] 强夺别人所喜欢的人或物。
[出处] 元·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一本第四折:“恁须不夺人所好。”
[拼音] bǎi wú suǒ chéng
[释义] 犹言一事无成。
[出处] 明 王守仁《教条示龙场诸生》:“今学者旷废隳惰,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,皆由于志之未立耳。”
[拼音] liú luò shī suǒ
[释义] 流转沦落,没有安身的地方
[出处] 明 冯梦龙《古今小说 单符郎全州佳偶》:“吾至亲骨肉流落失所,理当收拾,此乃万不得已之事。”
[拼音] yī wú suǒ dé
[释义] 什么东西也没有得到
[出处] 汉 焦赣《易林》:“步走逐鹿,空无所得。”
[拼音] wú suǒ bù róng
[释义] 没有什么不能容纳。极言其宽广。
[出处] 《魏书》:“朕于天下无所不容,而况植乎?”
[拼音] háo wú suǒ dé
[释义] 一点儿也没有得到
[出处] 方志敏《清贫》:“又在我藏躲地方的周围,低头注目搜寻了一番,也毫无所得,他们是多么失望呵!”
[拼音] shǐ liào suǒ jí
[释义] 料:料想,估计;及:达到。指当场已料到
[出处] 《中国的西北角·成兰纪行一》:“人事的变化,往往非始料所及。”
[拼音] yī wú suǒ néng
[释义] 一点没有能耐(能:能力;本领)。
[出处] 清 钱泳《履园丛话》:“又苏州叶某者,性迂拙,一无所能,其父死,既无产业,且有逋负。”
[拼音] jīng chéng suǒ zhì
[释义] 人的真诚的意志所到。
[出处] 明·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第九卷:“精诚所至,金石为开,贞心不寐,死后重谐。”
[拼音] lǎo yǒu suǒ zhōng
[释义] 年老者能有个合适的归宿。
[出处] 西汉 戴圣《礼记 礼运》:“故人不独亲其亲,不独子其子,使老有所终,壮有所用,幼有所长。”
[拼音] zài suǒ bù cí
[释义] 辞:推辞。表示全部接受;决不推辞。
[出处] 邹韬奋《经历》:“只须能尽我的微薄的力量,推进或促成这个主张的实现,任何个人的艰险,是在所不辞的。”
[拼音] dà shì suǒ qū
[释义] 大势:总体局势;趋:向、往。整个局势发展的趋向。
[出处] 宋 陈亮《上孝宗皇帝第三书》:“天下大势之所趋,非人力之所能移也。”
[拼音] zài suǒ bù xī
[释义] 惜:吝惜。决不吝惜。
[出处] 清 金念劬《避兵十日记》:“果能摆城固守,区区民房原在所不惜。”
[拼音] suǒ zuò suǒ wéi
[释义] 指做的一切事情或全部行为。多指一些不好的行为。
[出处] 明 李贽《答周西岩书》:“我不识渠半生以前所作所为,皆是谁主张乎?”
[拼音] zài suǒ nán miǎn
[释义] 不可能避免。
[出处] 清 李宝嘉《活地狱》第九回:“或者阳示和好,暗施奸刁的,亦在所难免。”
[拼音] fěi yí suǒ sī
[释义] 匪;即“非”;不是;夷:通“彝”;法度、常规;引申为寻常的;一般的。不是根据常理所想象出来的。形容人的思想、言谈、技艺、事情等离奇;超出寻常。
[出处] 《周易 涣》:“涣有丘,匪夷所思。”
[拼音] gè yǒu suǒ hào
[释义] 好:爱好。各人有各人的爱好。指人的爱好出自人的本性,只应听其自然。
[出处] 唐·萧颖士《仰答韦司业垂访五首》:“缅怀云岩路,欲往无由缘;物各有所好,违之伤自然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