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拼音] rén suǒ gòng zhī
[释义] 人人都知道。
[出处] 宋 朱熹《封建》:“百于古今之变,利害之实,人所共知而易见者,亦复乖戾如此。”
[拼音] wú suǒ bù xiǎo
[释义] 见“无所不知”。
[出处] 元·吴昌龄《东坡梦》第一折:“此女甚是聪慧……便是三教九流的说话,无所不通,无所不晓。”
[拼音] wú suǒ bù néng
[释义] 没有什么不能做的。指样样能做。
[出处] 宋·沈括《梦溪笔谈》卷二十一:“近岁迎紫姑者极多,大率多能文章歌诗,有极工者,予屡见之,多自称蓬莱谪仙,医卜无所不能,棋与国手为敌。”
[拼音] wú suǒ bù bāo
[释义] 包:包容。没有什么不被包括。形容包含的东西非常多。
[出处] 东汉 王充《论衡》:“故夫大人之胸怀非一,才高知大,故其于道术,无所不包。”
[拼音] wú suǒ wèi jì
[释义] 没有什么畏惧和顾忌。
[出处] 汉·班固《汉书·王尊传》:“专权擅势,大作威福,纵姿不制,无所畏忌,为海内患害。”
[拼音] yī wú suǒ huò
[释义] 什么东西都没有获得(一无:全无)。
[出处] 五代 王定保《唐摭言》:“然日势既暮,寿儿且寄院中止宿,颢亦怀疑,因命搜寿儿怀袖,一无所得,颢不得已遂躬自操觚。”
[拼音] wú suǒ bù zhī
[释义] 什么事情都知道,没有不懂得的。
[出处] 《列子·黄帝》:“圣人无所不知,无所不通,故得引而使之焉。”
[拼音] ē qí suǒ hào
[释义] 阿;循私;偏袒。迎合别人的心意;顺从他人的爱好;以向人讨好。
[出处] 先秦 孟轲《孟子 公孙丑上》:“宰我、子贡、有若,智足以知圣人,污不至阿其所好。”
[拼音] yǒu suǒ zuò wéi
[释义] 可以做事情;并能取得较大的成绩。
[出处] 先秦 孟轲《孟子 离娄下》:“人有不为也,而后可以有为。”
[拼音] qiān rén suǒ zhǐ
[释义] 指:指责。许多人在指责。
[出处] 东汉 班固《汉书 王嘉传》:“里谚曰:‘千人所指,无病而死。’臣常为之寒心。”
[拼音] bù zhī suǒ yǐ
[释义] 所以:所由;原故。不知道原故;为什么会是这样。形容人不明原故;感到意外。
[出处] 唐 张彦远《法书要录 购兰亭序》:“遽见追呼,不知所以。”
[拼音] suǒ jiàn suǒ wén
[释义] 看到的和听到的。
[出处] 宋·王安石《慈溪县学记》:“则士朝夕所见所闻,无非所以治天下国家之道。”
[拼音] wú suǒ bù tōng
[释义] 通:知道。没有什么不知道的。
[出处] 《孝经 感应》:“孝悌之至,通于神明,光于四海,无所不通。”
[拼音] wú suǒ jì dàn
[释义] 惮:怕。毫无顾忌,任意妄为。
[出处] 《南史·齐本纪下》:“自江祏、始安王遥光等诛后,无所忌惮,日夜于后堂戏马,鼓噪为乐。”
[拼音] dé qí suǒ zāi
[释义] 所:处所;哉;语气词。得到了合适的地方。
[出处] 先秦 孟轲《孟子 万章上》:“子产曰:‘得其所哉,得其所载!”
[拼音] gè shū suǒ jiàn
[释义] 见“各抒己见”。
[出处] 郑观应《盛世危言·议院》:“中国历代帝王继统,分有常尊,然而明良喜起,吁咈庚歌,往往略分言情,各抒所见。”
[拼音] suǒ xiàng wú qián
[释义] 所指向的地方,谁也阻挡不住。
[出处] 《三国志·魏志·鲜卑传》裴松之注引《魏书》:“年十四五,异部大人卜贲邑钞取其外家牛羊,檀石槐策骑追击,所向无前,悉还得所亡。”
[拼音] shí wàng suǒ guī
[释义] 声望很高,为世人所敬仰。
[出处] 《晋书 阮籍传》:“卿时望所归,今欲屈卿同受顾托。”
[拼音] jiàn suǒ wèi jiàn
[释义] 见到从来未见到的。形容所见者颇为新奇。
[出处] 汉 扬雄《法言 渊骞》:“七十子之于仲尼也,日闻所不闻,见所不见,文章亦不足为矣。”
[拼音] máng wú suǒ zhī
[释义] 一点也不知道
[出处] 鲁迅《书信集 致姚克》:“关于秦代的典章文物,我也茫无所知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