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拼音] suō chéng yī tuán
[释义] 因寒冷、紧张、恐惧而蜷缩身体
[出处] 余华《活着》:“自己坐在床沿上盯着凤霞看,二喜的身体都缩成一团了。”
[拼音] shā shēn chéng yì
[释义] 犹言杀身成仁。
[出处] 《晋书·阎欑传》:“假令如今,吕后必谓昌已反,夷其三族,则谁敢复为杀身成义者哉。”
[拼音] chéng qún dǎ huǒ
[释义] 见“成群结伙”。
[出处] 杨朔《雪花飘飘》:“桃树爷爷吹唢呐也真吹得好,不但会用嘴吹,还会用鼻孔眼,一吹起来引得孩子们成群打伙地围着他转。”
[拼音] chéng qún jié dǎng
[释义] 见“成群集党”。
[出处] 郭沫若《中国古代社会研究》第二篇第二章第二节:“但是这人却是鬼计多端,有不少的成群结党的党徒。”
[拼音] chéng qún zhú duì
[释义] 见“成群结队”。
[出处] 《儒林外史》第十四回:“那些富贵人家的女客,成群逐队,里里外外,来往不绝。”
[拼音] chéng rén zhī shàn
[释义] 成全别人为善。
[出处] 《魏书·礼志四》:“况乃官历士流,当训章之运,而以庶叔之嫌,替其嫡重之位,未是成人之善也。”
[拼音] chéng tuán dǎ kuài
[释义] 聚集成群。
[出处] 《水浒传》第四六回:“挨不过了,不免信步寻上来,只见一群老鸦成团打块在古墓上。”
[拼音] chù mù chéng sòng
[释义] 成诵:能背诵。看上一眼就能背下来。形容记忆力强。
[出处] 唐 姚思廉《陈书 陆瑜传》:“论其博综子史,谙究儒墨,经耳无遗,触目成诵。
[拼音] tuō kǒu chéng zhāng
[释义] 出口便成文章。喻才思敏捷。
[出处] 宋·苏轼《黄州再祭文与可文》:“艺学之多,蔚如秋蒉。脱口成章,粲莫可耘。”
[拼音] yī chéng yī lǚ
[释义] 成:古时以方圆十里为一成;旅:古时以兵士五百人为一旅。形容地窄人少,力量单薄。
[出处] 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哀公元年》:“有田一成,有众一旅,能布其德而兆其谋。”
[拼音] gōng chéng gǔ kū
[释义] 语本唐曹松《己亥岁》诗之一:“凭君莫话封侯事,一将功成万骨枯。”后以“功成骨枯”喻为了一己私利,让其它许多人为之付出巨大的牺牲。
[出处] 语出唐·曹松《己亥岁》诗之一:“凭君莫话封侯事,一将功成万骨枯。”
[拼音] wéi hǎo chéng qiàn
[释义] 比喻好心得不到好报,将恩作仇。
[出处] 明 冯梦龙《醒世通言》:“傍人怎知就里,见你少男少女一路同行,嫌疑之际,被人谈论,可不为好成歉,反成一世英雄之玷?”
[拼音] gōng chéng shì lì
[释义] 成:成功。建立了功绩,事业有成就。指功绩与名利都得到
[出处] 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蜀志·先王传》:“然后功成事立,臣等退伏矫罪,虽死无恨。”
[拼音] gōng chéng míng lì
[释义] 成:成功;名:名利。建立了功绩,名声也有了。指功绩与名利都得到
[出处] 蔡东藩《民国通俗演义》第54回:“功成名立,偕老林泉,这是我的夙愿。”
[拼音] hài tuò chéng zhū
[释义] 咳唾:咳嗽吐唾沫,比喻谈吐、议论。“咳”也写作“欬”。比喻言辞精当,议论高明。也形容文词极其优美。
[出处] 庄周《庄子 秋水》:“子不见夫唾者乎?喷则大者如珠,小者如雾。”
[拼音] huà dì chéng láo
[释义] 比喻只许在限定的范围内活动。同“画地为牢”。
[出处] 清 王夫之《薑斋诗话》卷二:“诗之有皎然、虞伯生,经义之有茅鹿门、汤宾尹、袁了凡,皆画地成牢以陷人者,有死法也。”
[拼音] shù zǐ chéng míng
[释义] 指无能者侥幸得以成名。
[出处] 《晋书 阮籍传》:“(阮籍)尝登广武,观楚汉战处,叹曰:‘时无英雄,使竖子成名。’”
[拼音] wàng zǐ chéng míng
[释义] 望:盼望,希望。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为有名声有地位的人物
[出处] 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36回:“却说安老爷到了公子引见这日,分明晓得儿子已就取在前十名,大可放心了;无如望子成名,比自己功名念切,还加几倍。”
[拼音] sān xǐ chéng dōu
[释义] 相传舜三度迁移,百姓慕德而从,所至处自成都邑。形容圣人到处都受到百姓的拥戴。
[出处] 战国·宋·庄周《庄子·徐无鬼》:“舜有膻行,百姓悦之,故三徙成都,至邓之虚,而有十万家。”
[拼音] sān xiě chéng wū
[释义] 同“三写易字”。
[出处] 清·黄宗羲《辩野史》:“去今五十年,耳目相接,其大者已牴悟如此。向后欲凭纸上之语,三写成乌,岂复有实事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