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拼音] qiǎn cí cuò yì
[释义] 见“遣辞措意”。
[出处] 宋·吴开《优古堂诗话》:“前辈读诗与作诗既多,则遣词措意,皆相缘以起,有不自知其然者。”
[拼音] yì xīng suǒ rán
[释义] 索然:全无,空尽。兴致全无。形容一点兴致也没有。亦作“兴致索然”。
[出处] 《东周列国志》第七十一回:“景公意兴索然。左右问曰:‘将回宫乎?’景公曰:‘可移於梁邱大夫之家。’”清 蒲松龄《聊斋志异 仙人岛》:“绿云顾父曰:“圣人无字门人者,‘孝哉……’一句,即是人言。”王闻之,意兴索然。”
[拼音] yì yóu wèi jìn
[释义] 犹:还。指还没有尽兴
[出处] 柳青《创业史》第二部第十章:“但是梁生宝意犹未尽,话还没有说完。”
[拼音] qǔ yì chéng yíng
[释义] 同“曲意逢迎”。
[出处] 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黄九郎》:“生曲意承迎,笑问所来。”
[拼音] qū yì chéng fèng
[释义] 曲意:违心。违背自己的心意去奉承讨好别人
[出处] 明·焦竑《玉堂丛语·方正》:“有曲意承奉者,未尝喜,不见者,未尝怒也。”
[拼音] zì yì wàng xíng
[释义] 恣意:任意,随意;妄行:胡作非为。随心所欲,胡作非为。
[出处] 《汉书 杜周传》:“曲阳侯要前为三公辅政,知赵昭仪杀皇子,不辄白奏,反与赵氏比周,恣意妄行。”
[拼音] tóng xīn yī yì
[释义] 心志一致。
[出处] 《三国志·吴志·鲁肃传》:“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……及说备使抚表众,同心一意,共治曹操。”
[拼音] xiān yì chéng zhǐ
[释义] 见“先意承志”。
[出处] 晋·葛洪《抱朴子·臣节》:“先意承指者,佞谄之徒也。”
[拼音] xīn huī yì bài
[释义] 犹心灰意懒。
[出处] 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王子安》:“初失志,心灰意败,大骂司衡无目,笔墨无灵,势必举案头物而尽炬之。”
[拼音] chéng xīn jìng yì
[释义] 诚:真心实意。形容对人十分真诚有礼貌
[出处] 明·无名氏《下西洋》第三折:“你道是诚心敬意亲呈进,俺那里知重知轻在您行。”
[拼音] ē yì gǒu hé
[释义] 阿:迎合,曲从;苟:苟且;苟合:无原则地附和。曲从别人的意愿,无原则地附和
[出处] 东汉 班固《汉书 公孙刘车王杨蔡陈郑传赞》:“阿意苟合,以说其上。”
[拼音] ēn duàn yì jué
[释义] 恩:恩惠,恩情;意:情份。恩爱和情义完全断绝,形容感情破裂
[出处] 明 无名氏《认金梳》第一折:“你若得见了你的亲娘,莫漏泄,休将我恩断意绝,可怜我无家无业。”
[拼音] kuài xīn suí yì
[释义] 犹言称心如意。
[出处] 《豆棚闲话·介之推火封炉户》:“恨不得从半空中将之推一把头发揪在跟前,生生的咬嚼下肚,方得快心遂意。”
[拼音] mìng cí qiǎn yì
[释义] 见“命辞遣意”。
[出处] 王闿运《郭新楷传》:“军檄笺启,日有百数,新楷命词遣意,轻重悉宜。”
[拼音] màn bù jīng yì
[释义] 谓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。谩,通“漫”。
[出处] 明·张居正《乞鉴别忠邪以定国事疏》:“今谓皇上谩不经意,一切委之于臣,何其敢于厚诬皇上邪?”
[拼音] mìng cí qiǎn yì
[释义] 亦作“命词遣意”。运用文词表达思想。
[出处] 宋·朱熹《朱子语类》第80卷:“然亦须得其命辞遣意方可。”
[拼音] wēn qíng mì yì
[释义] 谓情意温柔亲密。
[出处] 瞿秋白《饿乡纪程》:“然而散见零星的翠色,好一似美人的眉飞色舞,已确然见温情密意的‘春之和畅’之先声。”
[拼音] wēn qíng mì yì
[释义] 见“温情密意”。
[出处] 杨朔《三千里江山》:“一个男人家,做什么婆婆妈妈的,做出些温情蜜意,也不怕难为情?”
[拼音] xiàng xīn rú yì
[释义] 顺心如意。
[出处] 《黄金世界》第一回:“只要于己有一丝的好处,且把良心歪到半边,千方百计,竭力钻谋,便像心如意了,还不住手。”
[拼音] xìng jìn yì lán
[释义] 兴:兴致,兴味;阑:残,尽。兴致和情趣都没有了
[出处] 朱自清《“海阔天空”与“古今中外”》:“等到兴尽意阑,便各自回去睡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