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拼音] hú tù zhī bēi
[释义] 狐死则兔悲,兔死则狐亦悲。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痛心悲伤。
[出处] 明·朱国桢《涌幢小品·黄叔度二诬辨》:“因视国家将倾,诸贤就戮,上之不能如孙登之污埋,次之不能如皇甫规之不与,下之不能兴狐兔之悲,方且沾沾自喜,因同志之死以为名高,是诚何忍哉。”
[拼音] fēng mù zhī bēi
[释义] 比喻父母亡故,不及侍养的悲伤。
[出处] 明·顾大典《青衫记·元白揣摩》:“早年失怙,常怀风木之悲;壮岁鼓盆,久虚琴瑟之乐。”
[拼音] dà fàng bēi shēng
[释义] 放声痛哭。形容非常伤心。
[出处] 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114回:“宝钗走到跟前,见凤姐已经停床,便大放悲声。”
[拼音] cí bēi wéi huái
[释义] 佛教认为人应以救助普济他人疾苦为己任
[出处] 章诒和《往事并不如烟·最后的贵族》:“慈悲为怀的康氏母女把她接到了罗宅。”
[拼音] cí bēi wéi běn
[释义] 慈悲:慈善和怜悯。原佛教语,以恻隐怜悯之心为根本。
[出处] 《南齐书 高逸传论》:“今则慈悲为本,常乐为宗,施舍惟机,低举成敬。”
[拼音] bēi xǐ jiāo jiā
[释义] 交加:聚集。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
[出处] 清·石玉昆《小五义》第54回:“且说胡小记与艾虎认着表亲,悲喜交加。”
[拼音] zhuǎn bēi wéi xǐ
[释义] 转悲哀为喜悦。
[出处] 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五十九回:“良箴听了,不觉转悲为喜,再三道谢。”
[拼音] bēi shēng zài dào
[释义] 指哀伤呼叫之声充满道路。形容苦难深重。
[出处] 太平天国 洪秀全《誓师檄文》:“妇叹童呼,悲声载道;酷刑厚敛,怨气冲天。”
[拼音] fēng mù hán bēi
[释义] 比喻因父母亡故,孝子不能奉养的悲伤。
[出处] 汉·韩婴《韩诗外传》卷九:“树欲静而风不止,子欲养而亲不待也。”
[拼音] bēi cóng zhōng lái
[释义] 中:内心。指悲伤的感情从内心发出来
[出处] 严秀《哀吴晗》:“我看了吴晗教授的那一段事迹,不禁废书而叹,悲从中来。”
[拼音] lè jí bēi lái
[释义] 同“乐极则悲”。
[出处] 宋·张君房《云笈七签》卷八十三:“夫有死必有生,有生必形亏。亏盈盛衰,物之常理日中则移,月满则亏。乐极悲来,物盛则衰。有生死是天地人之常数也。”
[拼音] xián bēi rú hèn
[释义] 衔:含。茹:吃。胸中藏有悲痛与仇恨。亦作“衔悲蓄恨”。
[出处] 宋·李昉《太平广记·还冤记》:“尸骸流漂,怨酷无双,奉违累载,一旦长辞,衔悲茹恨,如何可说,歔欷不能自胜。”
[拼音] xìng jìn bēi lái
[释义] 兴:兴致,兴味。高兴到了极点,使人悲苦的事就来了
[出处] 唐·王勃《滕王阁序》:“天高地迥,识宇宙之无穷,兴尽悲来,知盈虚之有数。”
[拼音] fēng shù zhī bēi
[释义] 风树:比喻因父母亡故,不能奉养。指丧父母的悲伤
[出处] 唐·道宣《续高僧传·译经·释宝唱》:“临朝端默,过隙子思弥轸;垂拱岩廊,风树之悲逾切。”
[拼音] lè jìn bēi lái
[释义] 犹言乐极生悲。
[出处] 唐·陈鸿《长恨歌传》:“自南宫迁于西内,时移事去,乐尽悲来。”
[拼音] fēng shù bēi
[释义] 指丧父母的悲伤
[出处] 唐·白居易《赠友》诗:“庶使孝子心,皆无风树悲。”
[拼音] rú qì tūn bēi
[释义] 茹:吃;茹泣:饮泣。形容十分悲痛
[出处] 南朝·齐·王融《画汉武北伐图上疏》:“北地残氓,东部遗老,莫不茹泣吞悲,倾耳戴目,翘心仁政,延首王风。”
[拼音] jiàn kū xīng bēi
[释义] 见别人哭泣而引起自己的悲伤。谓产生同情心。
[出处] 明·梅鼎祚《玉合记·还玉》:“迟共疾,俺敢侍寻生替死,自古道见哭兴悲。”
[拼音] mǎn qiāng bēi fèn
[释义] 满腔:充满心中。心中充满悲痛愤怒
[出处] 穆青《为了周总理的嘱托》:“吴吉昌满腔悲愤,他在家里对老伴激动地说:‘我相信总有一日,会重见青天……’”
[拼音] chén xióng bēi zhuàn
[释义] 沉雄:深沉雄健。指深沉雄健,悲壮有力
[出处] 王国维《人间词话》:“白仁甫秋夜语梧桐雨剧,沉雄悲壮为元曲冠冕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