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拼音] ēn yú cí mǔ
[释义] 逾:超过。比慈爱的母亲给予的恩情还要重。形容恩情深厚。
[出处] 唐 韩愈《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》:“陛下恩逾慈母。”
[拼音] bèi yù fù ēn
[释义] 指背弃道义,辜负别人对自己的恩德。
[出处] 《旧唐书 乔琳传》:“上以其累经重任,顿亏臣节,自受逆命,颇闻讥谐悖慢之言,背义负恩,固不可舍,命斩之。”
[拼音] ēn wēi bìng yòng
[释义] 安抚和强制同时施行。现也指掌权者对手下人,同时用给以小恩小惠和给以惩罚的两种手段。
[出处] 《三国志 吴书 周鲂传》:“鲂在郡十三年卒,赏善罚恶,恩威并行。”
[拼音] wàng ēn bèi yì
[释义] 犹忘恩负义。
[出处] 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一百十六回:“只见蒋舒叫曰:“吾已降了魏也!”佥大怒,厉声骂曰:“忘恩背义之贼,有何面目见天下人乎!”拨回马复与魏兵接战。”
[拼音] gū ēn fù yì
[释义] 忘恩负义
[出处] 元 柯丹邱《荆钗记 觅真》:“畜生反面目,太心毒;辜恩负义难容恕,真堪恶。”
[拼音] fù yì wàng ēn
[释义] 忘记别人对自己的恩德和好处,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。
[出处] 元·关汉卿《调风月》第一折:“一个个背槽抛粪,一个个负义忘恩。”
[拼音] bèi ēn fù yì
[释义] 指辜负别人对自己的恩义。同“背恩忘义”。
[出处] 《陈书 陈宝应传》:“遂乃背恩负义,各立异图。”
[拼音] gū ēn bèi yì
[释义] 辜:辜负;背:违反,违背。辜负别人的恩德,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情。
[出处] 宋·乐史《绿珠传》:“今为此传,非徒述美丽,窒祸源,且欲惩戒辜恩背义之类也。”
[拼音] sī ēn xiǎo huì
[释义] 私:个人的;惠:好处,实惠。私人间的小恩小惠
[出处] 战国·韩·韩非《韩非子·饰邪》:“必明于公私之分,明法制,去私恩。”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:“小惠未遍,民弗从也。”
[拼音] bèi yù wàng ēn
[释义] 指背弃道义,忘却恩德。同“背恩忘义”。
[出处] 元 无名氏《谢金吾》第三折:“不想他背义忘恩,更待干罢。”
[拼音] wàng ēn shī yì
[释义] 犹忘恩负义。
[出处] 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六十二回 :“李固道:‘我不是忘恩失义的人,慢慢地报答你两个。’”
[拼音] dà ēn dà dé
[释义] 恩:恩惠;德:恩德,好处。巨大的恩德,形容恩泽深厚。
[出处] 明 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17卷:“若非妹丈救我性命,必作异乡之鬼矣。大恩大德,将何补报!”
[拼音] ēn shēn yì zhòng
[释义] 恩惠、情义极为深重。
[出处] 唐·吕颂《代郭令公谢男尚公主表》:“事出非常,荣加望外,恩深义厚,何以克堪;糜躯粉骨,不知所报。”
[拼音] ēn wēi bìng xíng
[释义] 安抚和强制同时施行。
[出处] 晋 陈寿《三国志 吴志 周鲂传》:“鲂在郡十三年卒,赏善罚恶,恩威并行。”
[拼音] ēn wēi bìng jì
[释义] 恩德与威势同时并行
[出处] 蔡东藩《民国通俗演义》第56回:“以为恩威并济,内外兼筹,布置得七平八稳,可以任我欲为了。”
[拼音] ēn wēi bìng zhòng
[释义] 安抚和强制同时施行。
[出处] 《三国志·吴书·周鲂传》:“鲂在郡十三年卒,赏善罚恶,恩威并行。”
[拼音] ēn shēn ài zhòng
[释义] 恩德情义极为深重
[出处] 京剧《白蛇传》第16场:“素贞与许郎恩深爱重……望求老禅师放他出来,夫妻重聚。”
[拼音] ēn shān yì hǎi
[释义] 恩爱像高山一样重,情义像大海一样深。形容恩惠深,情义重。
[出处] 宋·晁端海《卜算子》:“恩义重如山,情意深如海。假使黄金北斗高,这一分,何由买?”
[拼音] ēn tóng fù mǔ
[释义] 恩:恩惠;同:如同。待人的好处、恩惠之大如同父母一样。
[出处] 唐·陈子昂《为张著作谢父官表》:“伏惟神皇陛下,恩同父母,矜照恳诚,信其赤心,实有馨竭。”
[拼音] ēn zhòng qiū shān
[释义] 恩:恩惠。恩情像高山一样厚重,形容恩义极为深重
[出处] 宋 陈亮《谢曾察院启》:“上下交攻,命危丝发;是非随定,恩重丘山。”